beat365

徐冰君課題組在CO2電化學還原的銅表面串聯催化活性雙位點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近期,beat365官方网站徐冰君課題組在《Nature Catalysis》發表題為“Experimental Evidence of Distinct Sites for CO2-to-CO and CO Conversion on Cu in the Electrochemical CO2 Reduction Reaction”的研究論文,通過同位素标記與原位紅外光譜表征策略,證明了Cu催化劑表面至少存在兩種活性位點,一種有利于将CO2轉化為CO,另一種更有利于CO後續轉化為高附加值的多碳(C2+)産物。

 

 為促進碳循環,達到零淨碳排放的目标,使用可再生能源驅動CO2電化學還原(CO2RR)得到高附加值化學品是具有發展潛力的方式之一,而對催化劑和表面反應的認識是高活性和選擇性CO2RR電催化劑設計的基礎。目前Cu仍然是最有前途的CO2RR金屬催化劑,能在可觀的電流密度下生成C2+産物。Cu表面的CO2RR通常被認為經過兩個串聯反應過程完成:(1)CO2還原為CO,(2)CO進一步還原得到C2+産物。但是上述兩步反應是否在Cu表面同一活性位點完成仍然不清楚。若二者發生在同一活性位點,則兩個反應間可能會存在位點競争,在該機理假設下,将兩個反應進行空間分離并分别進行優化将是提高CO2RR效率的有效策略;若二者發生在不同活性位點,或是某種位點對特定反應具有更好的活性,則在CO2RR體系中,吸附CO在不同位點間的遷移則有可能限制C2+産物的生成速率。上述兩種情況将導緻不同的催化劑或催化體系的設計與優化思路,因此,對CO2RR兩個串聯反應步驟所發生位點的認識至關重要。

 

 針對上述問題,研究者們以商業化的銅顆粒為催化劑,對CO:CO2(4:1)的混合氣進行共還原,其C2+産物生成速率顯著高于純CORR或純CO2RR中的速率(圖1a),并利用原位表面增強紅外光譜(SEIRAS)排除了CO覆蓋度對速率的影響(圖1b),這說明CO2對CORR存在促進作用。對13CO:12CO2(4:1)混合氣共還原産物的質譜(MS)檢測表明,生成的乙烯中幾乎全部為13C(圖2a),說明CO2沒有為CO轉化為C2+産物提供碳源。然而,原位SEIRAS中仍可觀察到12CO2還原為12CO(圖2b),而MS中并未觀察到含12C的産物,說明表面吸附的13CO和12CO存在不同的CORR活性。通過對比實驗,C的同位素效應在實驗誤差範圍内可被忽略,因此所吸附13CO和12CO的CORR活性差異是由于其占據的活性位點不同。進一步改變13CO與12CO2混合氣的比例,發現12C-12C、12C-13C、13C-13C産物的比例顯著偏離二項分布(圖2c),說明表面吸附的12CO與13CO并非在同種位點均勻混合。産物中12C比例明顯低于原料中12C含量的預期(圖2d),說明12CO吸附位點CORR活性較低,而13CO所處位點CORR活性較高。此外,12C-13C産物相較理論值偏低,表明不同位點可能存在空間聚集,從而使不同位點間交叉偶聯存在障礙。

 

圖1. (a)不同CO/CO2混合氣氛下的共電催化C2+産物生成速率;(b)在相同反應條件下從CO2向CO轉換過程下的原位表面增強紅外吸收光譜。

 

圖2. (a) 13CO/12CO2混合氣氛(4:1)下共電催化得的乙烯同位素分布;(b)在相同反應條件下的原位表面增強紅外吸收光譜;(c)共電催化13CO/12CO2混合氣氛(1:1)下觀察到的乙烯同位素分布與預期的同位素二項式分布;(d)在相同反應條件下的原位表面增強紅外吸收光譜。

 

 基于上述分析,研究者們建立了一個“雙位點”模型,一種有利于CO2還原為CO、但不利于CO進一步轉化生成C2+産物,記為CuCO2;另一種具有更高的CORR活性,記為CuCO。結合MS與SERIAS數據進行半定量分析,發現在Cu催化劑表面,CuCO對CORR的活性至少為CuCO2的6倍。為進一步探究上述兩種位點的性質,研究者們以Cu(111)和Cu(100)單晶為催化劑進行13CO:12CO2 (1:1)共還原。對于反應前後結構穩定的Cu(111),得到的産物分布符合二項分布且12C占優(圖3b);而Cu(100)表面在電解條件下不穩定,存在一定程度的重構,其得到的産物也不符合二項分布(圖3c),由此推斷,CuCO2位點本質即為Cu(111),而CuCO位點與不飽和配位的缺陷位相關。

 

圖3. (a) Cu上雙位點模型示意圖;共電催化13CO/12CO2混合氣氛(1:1)下在(b) Cu(111)與(c) Cu(100)觀察到的乙烯同位素分布與期待的同位素二項分布。

 

 beat365官方网站徐冰君教授為該論文的通訊作者,beat365官方网站BMS Fellow博士後高文強和博士研究生許義飛為共同第一作者,博士研究生傅林轲和常曉俠副研究員為該課題做出重要貢獻。該工作得到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北京分子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等機構和項目的資助與支持。

 

 原文鍊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929-023-01002-6

 

 

 

文字:徐冰君課題組
審核:李玲,彭海琳
排版:高楊

 

教師ftp
在線辦公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