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下午兩點,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第二十一期“師生面對面”活動在化學學院A區917交流廳成功舉辦,本次活動邀請到學院有機化學研究所朱戎老師擔任主講嘉賓,學院7名本科生、研究生同學參與,師生共同以“PhD是啥”為主題進行了交流。活動由專職輔導員李珣主持。
圖1 活動交流現場
朱戎老師從自己10多年前在化學學院的本科學習談起,講述了自己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博士學位與進行博士後研究的經曆。他分析了自己讀博期間每一個階段的心态變化:從一年級的适應期,到二年級的焦慮期,到三年級建立起新的朋友圈,再到四、五年級的“學術爆發期”。他一邊剖析自己的博士科研與生活,一邊鼓勵在座的同學珍惜學生生涯,充分利用好時間,靜下心來,全身心投入學術研究。
有同學提出國内外科研與生活環境差異的問題,朱戎老師表達了自己在美國與回國後學習、工作和生活的感受。他說,以前要想做科研,出國十分必要,但現在國内科研條件和環境已經有了很大發展,至少北大化學的科研水平已經可以和國外相關頂尖學校并肩,國内培養的博士與博士後也愈發受到重視。去年,他選擇了回國,正因為國内外高校科研差距已經縮小許多,祖國給了他更廣闊的的發展空間。能夠回到北大教書育人、做科研,于他而言,是母校的呼喚,更是情懷的感召。
圖2 朱戎老師分享自己的經曆
面對部分本科生學習化學産生的困惑與焦慮,朱戎老師告訴他們,化學作為一個基礎學科,其成就可能容易被忽視,但事實上生活中很多東西都是通過化學來解決的。北大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很強,而且本科生和研究生某些時候的思維方式有區别,會帶來“有破壞性的創造力”。作為本科生,要學會歡迎挑戰,有了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才能鍛煉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要合理面對現在的焦慮情緒,抓緊時間打好基礎,以更加從容地面對未來的挑戰。
化學實驗的研究成果,不少都具有偶然性。朱戎老師博士期間的主要研究,來源于一次實驗的副反應,然而正是這目标反應之外的偶然性結果,為他打開了科研的另一扇門。他勉勵大家,化學實驗首先要注意的就是安全,其次要有嚴謹性,對自己的實驗數據負責,“可以做事慢一些,但一定要少出錯”,更不能為了實驗效果而随意篡改數據、投機取巧。科研過程很漫長,最重要的是,要培養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變得更專業。
圖3 師生合影
“師生面對面”是化學學院“chemical bonding”系列活動之一,本次是第二十一期活動。今後化學學院團委還将繼續結合大家的需要邀請名師,為大家提供近距離與大師接觸、聆聽大師生活智慧的平台。希望通過老師們的智慧和經驗,幫助大家在日後的各種選擇和曆練中不斷成長和成熟,找到自己喜歡和擅長的領域并努力做到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