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以下簡稱“‘挑戰杯’競賽”)是由共青團中央、中國科協、教育部、全國學聯和地方政府共同主辦,國内著名大學、新聞媒體聯合發起的一項具有導向性、示範性和群衆性的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實踐競賽。“挑戰杯”競賽在中國共有兩個并列項目,一個是“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另一個則是“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這兩個項目的全國競賽交叉輪流開展,每個項目每兩年舉辦一屆。競賽官方網站www.tiaozhanbei.net。
beat365“挑戰杯”是校内學生課外學術實踐活動的最高獎,每年評選一次,現已成功舉辦了二十六屆,成為beat365影響力最大的學術獎項。設立這一獎項的宗旨是:崇尚科學,追求真知,勤奮學習,勇于創新,全面發展,迎接挑戰。
近年來,每年都有三百多件作品參加評審,這些作品包括理工農醫類學術論文、社會調查報告和人文社科類學術論文、發明制作三大類,經過院系初評、校級複評和決賽答辯三個環節,最終評出特、一、二、三等獎。部分優秀作品将報送參加首都大學生“挑戰杯”競賽 和“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
beat365第二十七屆“挑戰杯”系列賽事包含“挑戰杯”——五四青年科學獎競賽、跨學科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和特殊貢獻獎。三項賽事相互獨立,同一件作品隻可申報一項賽事。(詳細參賽内容及要求見附件)
1.“挑戰杯”——五四青年科學獎競賽
•參賽流程
•參賽類别
A.理、工、農、醫類學術論文(“理”包括數學、物理、化學、天文、生命科學等;“工”包括石油、化工、儀器儀表、能源、材料等)。題目示例:馬氏過程在群體遺傳學中的應用。
B.社會調查報告和人文社科類學術論文(包括哲學、曆史、政治、經濟、社會、法律、教 育等)。題目示例:從《申報》廣告看中國早期立體電影 。
C.發明制作(包括化工、機械與控制、計算機、電工、電子、電信等)。題目示例:多關節智能人工下肢 。
•參賽者作品内容要求
參賽作品必須是距申報日以前兩年内完成的學生課外學術科技或社會實踐活動成果。“距競賽申報日以前兩年内完成”是指作品完成最後工作的時間距競賽申報日不到兩年,而非在兩年内完成工作。同時,往年參賽作品禁止重複參賽。
注意,以下五類作品不在申報範圍内:
1.畢業設計或課程設計(論文);
2.學年論文或學位論文;
3.國際競賽上獲獎的作品;
4.獲國家級獎勵成果;
5.暑期實踐活動的調研報告。
•參賽作品形式規範
1.所有參賽作品的有關資料都必須是中文的(發表作品為外文或少數民族文字者,要附有漢語文本),以四号楷體打印在A4紙上(文章版面尺寸14.5cm×22cm),附于申報書後。
2.發明制作類作品(C類)申報時必須附有研究報告,并提供圖表、曲線、實驗數據、原理結構圖、外觀圖(照片)等。鑒定證書和應用證書也可一同附上。
本科生“研究課程”項目作品
為進一步激發廣大同學的學術科研熱情,繁榮校園學術氛圍和科技文化,本科生“研究課程”項目與“挑戰杯”競賽于近期建立了合作機制。基本合作方式為:在一期本科生“研究課程”項目結題後(第一年的9月份),除“莙政基金”外(因“挑戰杯”競賽要求作品語言是中文),其他項目都具備參與到“挑戰杯”競賽中的資格(第二年的3、4月份)。具體操作見附件。
2.跨學科學生課外科技作品競賽
參賽流程、參賽作品要求及申報方式同上。
•研究内容
參賽作品研究的問題必須是跨學科的問題,必須從多個學科角度來加以探讨和研究。“跨學科”的“學科”認定标準為國家2011年頒布《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中的一級學科(見附錄)。即提交的跨學科作品所探讨的跨學科問題必須是至少從兩個一級學科的角度進行探讨的問題。
3.特别貢獻獎
參賽流程、參賽作品要求及申報方式同上。
•開題
10月份,“挑戰杯”科技工程辦公室将向地方政府相關部門征求實際工作中需要研究的重要問題,并在是否适合學生開展學術研究等方面考慮并确定beat365第二十七屆“挑戰杯”特别貢獻獎的重點課題。重點課題确定後,由“挑戰杯”科技工程辦公室面向全校發布。
特别貢獻獎作品開題,可以從公布的重點課題中選取。也可自行選擇重點課題之外的與社會發展相關的課題進行研究。
•申報方式
時間與“跨學科”競賽基本相同,方式參照“挑戰杯”競賽。作品須經作者本人或集體申報,由一名具有副高級專業技術職稱的指導教師(或教研組)推薦,經本院系學籍管理、教務、科研管理部門審核确認(簽章齊全)。參賽作品申報後,還需在本院(系、所、中心)将對申報作品進行初評。作品需要提交給第一作者所在的院系進行初審,提交方式屆時将通過BBS學術科創部(XSKC)版面和部門公衆号發布。
更多詳細參賽内容及要求見附件《挑戰杯參賽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