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t365

利國利民學者意,一生風雨勇擔當—訪化學學院張啟運教授(下)

利國利民學者意,一生風雨勇擔當—訪化學學院張啟運教授(下)

 

  03 / 特殊時期,主持北大後勤

  1983年,改革開放初期,國家從文革的災難中逐漸恢複,各行各業都充滿着工作熱情,洋溢着對美好前景的希望。因為我國科學技術已遠遠落後于發達國家,上級對大學教育非常重視,對科教發展提供了盡可能的支持。正當張啟運老師準備在釺焊領域的研究及人才培養方面發揮作用的時候,學校卻委派了他另一項重要的任務:擔任北大總務長,主管後勤工作。古人雲“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做好後勤工作,為廣大師生創造能專心學習、研究的環境的确非常重要。這一人事變動肯定影響了張老師個人在教學科研領域的發展,但對學校建設确實做出了更大的貢獻。

  “為什麼會調我到學校管後勤,又是誰推薦的我都不清楚。當時是候任的北大代理黨委書記項子明先生到我的實驗室來找我談了兩次話。第一次是了解我的工作情況和過往的經曆;三天後又來一次,主要談學校後勤管理服務對科研教學工作的影響,并讓我談了一下看法。對他的來訪我覺得應該是校領導對教職工的關心,進行深入群衆的一次調研工作而已,并沒有太在意。又是三天後,系領導找我談話,說上級決定調我去擔任學校的總務長。我聽了後如墜五裡霧中,很吃驚。我從來沒有當過幹部,更别說這麼大的幹部。我感到受寵若驚,更感到心虛,自己能夠勝任嗎?”

  項子明先生那時對北大未來的發展确實有既宏大又切合實際的發展規劃,用人方面也極具眼光和魄力,丁石孫先生就是他請來當校長的。要找一位既熟悉教學科研工作,又能妥善處理和協調後勤部門複雜的人、财、物關系的人選其實是很不容易的。找到張啟運老師,也應該是事先征求過他人意見,然後再由他來考察、拍闆決定的。

 

  “我其實是在副總務長的職位上過渡了一下,一年後才被正式任命為總務長。這個工作确實對我是一次極大的考驗,1984年我上任之初就感到學生的思想躁動,很不穩定。丁石孫校長非常擔心,幾次提醒我要注意後勤可能存在引起不穩定的因素。”

  “根據學生和教師的反映,我感到首先需要抓的是北大食堂的改革。長時以來,北大食堂是分散管理的,規定某個系的同學隻能到指定的食堂就餐,學校根據就餐者的人數發給食堂補貼。就餐者沒有選擇食堂的餘地,食堂的積極性不高,隻是在維持着運營。我們經過多次讨論研究,決定逐漸試行以下改革措施:1、管理權下放食堂,形成獨立核算的實體;2、全校飯票通用,就餐者可以自主選擇食堂就餐,形成食堂間的競争機制;3、充分辦好‘大夥’,這是保證大多數學生生活質量的基本盤,同時試行‘小炒’調節和豐富食堂的菜品;4、食堂人員獎金與效益挂鈎;5、夥食處對各食堂實行全面監控。食堂的改革逐漸展開,經過一年的運行,工作銜接非常平穩,出現了食堂生動運行的局面,學生反應良好。菜品種類也極大豐富,各個食堂分别湧現出了一些價廉物美的‘校園名菜’。”

  張啟運老師在主持後勤工作期間最令北大師生感念的就是對北大食堂餐飲水平的治理與改善。我國的“糧票”制度是上世紀90年代初才廢除的,之前所謂主食都是憑票定量供應。大多數人都吃不飽的情況下,公衆食堂更不會講究什麼風味與營養。然而八九十年代的北大食堂确實在首都衆多高校中名列前茅,令那個年代的校友津津樂道。學一食堂的鍋塌豆腐、幹燒肉,學二食堂的紅燒排骨,學五食堂的小炒,藝園食堂的炸醬面,松林包子……都馳名北大,是學生下課奔食堂“搶飯”的首選。

 

  “另外我還發現的一個現象,就是晚飯後學生紛紛争占圖書館的座位。顯然這是北大學生勤奮好學,晚自習時圖書館座位嚴重不足的問題。我就想食堂晚飯後一直是空的,為什麼不可加以利用?我和修建處與夥食處的同事一塊商量後,決定挑選幾個位置、條件和氣氛較好的食堂做試點,适當調整飯桌上照明燈管的位置和亮度,補足座椅,晚飯後盡快打掃幹淨食堂衛生,向需要自習的學生開放。就這樣試行一段時間以後,學生反應良好,表示完全可以接受。當時《北京晚報》還特地發了一篇通訊,報導了beat365後勤改革,利用食堂晚間做自習室彌補圖書館座位不足的這件事。”

 

  “後勤工作頭緒繁多,除了想方設法調配人力物力,做好“食、住、行”的服務工作,平衡各方利益訴求,為學校發展提供支持外,還有需要用很多精力去處理各種可能的糾紛和矛盾,這些都是我從來不熟悉的。比如北大校園西南角原有一個燈泡廠,北大為了擴建學生宿舍,經過協商将其納入學校統一管理,當然同時也接收了原燈泡廠的數百名工人。這些原來是集體所有制的工人,進北大後要求改為全民所有制,但這實際上是不可能的。他們見未能達到目的,就聚衆占領了校長辦公樓呼喊口号,要求轉為全民所有制。校長通知讓我趕緊來解圍,我和後勤的各級幹部都趕了過來。我登上主席台首先向他們表示問候,熱烈歡迎大家加入北大、共同建設北大。我解釋了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的區别,說白了就是誰出錢的問題。全民所有制是國家出錢,集體所有制北大出錢,福利待遇沒有區别。‘你們原來在燈泡廠是集體所有制,經營不善确實會面臨倒閉問題,但是你們擔心北大會倒閉嗎?’……”

  “就這樣說破了嘴,仍然不依不饒,一直鬧到天黑。晚上8點多一部分工人追到我中關園的家裡,見我不在,又追到化學樓我實驗室。我沒敢開燈,有人就踹門。他們走後我看到三合闆的空心門上留下了好幾個高跟鞋鞋跟踹出來的窟窿。不過這件事第二天沒再鬧,就算過去了。”

  這次危機的迅速平息,對張老師也是一次處理突發事件的考驗。張老師态度不卑不亢,在堅持原則的情況下沒有激化矛盾,言語誠懇有據,說服力強。人在集體狂躁的情境下容易情緒激動,不太容易被幾句話說服,但在充分了解當事人的思想狀況下,抓住核心問題,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絕大多數人終究是理性的,經過冷靜與思考都能分清是非利害。

 

  張啟運老師在主管後勤工作期間遇到的另一個重大的挑戰,是1989年春夏之交的社會動蕩。頂住各方壓力,克服人心浮動、學生跨校串聯、物流不暢等困難,在混亂的情況下保證後勤特别是食堂的正常運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張老師在得不到學校和黨委明确指示的情況下,在後勤系統還是多次開會立規,要求後勤人員不得參與學生的活動,堅守自己的崗位職責,确保後勤不出纰漏,不給學校形勢添亂。在89年之後學校領導班子大換血,而張啟運老師總務長的任期一直延續到1993年屆滿,這也說明張老師的工作還是得到各方認可的。

  自1958年“大躍進”之後,北大的校園建設完全不考慮建築風格的美觀、協調,以及北大應有的文化教育底蘊。這段時間新建的圖書館、學生宿舍樓、留學生樓、物理樓、化學樓、電教樓等基本都是灰白色方格子結構,與燕園原有的尖頂飛檐、雕梁畫棟的樓宇風格非常不和諧。張啟運老師擔任總務長期間,對維護北大古典園林風格也傾注了不少心血。勺園留學生宿舍建成之後,它北面的白牆顯得特别突兀,與燕園風貌格格不入。張啟運讓事務處在勺園牆跟種下一長排的爬牆虎,一年之後郁郁蔥蔥的綠葉形成一道綠色的屏障,将勺園大樓整個隐沒而融入了燕園。1986年在謝青副校長主持下更建設和恢複了“兩亭一廊”的勺園景點,沿用明代米萬衆勺園景點舊稱,請到溥傑,趙樸初兩位名宿為兩亭題名“勺海”與“纓雲”,這裡甯靜優雅的風景為燕園的子弟們增添了一處流連忘返的去處。張老師還非常關心燕園古樹的保護,請園林工程師張躍鴻詳細統計了燕園古樹的名冊,狀态,提出保護措施等,改善了一些古樹的生存狀态。張老師還情有獨鐘地在校園内廣種了洋槐樹,這種樹生命力強,不生蟲,每年“五一”前後都會盛開滿樹的小白花,濃郁而又清雅的香氣飄滿整個校園,為“五四”校慶更增加了令人神清氣爽的節日氛圍。為了保護雕梁畫柱的古建築,張老師還推動學校通過了理科院系不占用古典風格建築的規定等等。

 

  

 

  04/著書立說,留惠後人

  1997年退休之後,張啟運老師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将自己多年工作、研究、思考的成果,以及經驗和感悟寫成了幾本非常有價值的專著出版,對自己的學術工作進行了系統的總結與概括。

 

  1、《高等無機化學實驗》

 

  

 

  這本書是1987年出版的,是北大化學系無機化學專業多年開設的高年級實驗課教程。張啟運老師從1973年開始就負責這門實驗課的組織、建設和教學工作,經過多年積累,所選的實驗都是無機化學中最重要而且前沿性的實驗技術,很多都由教研室老師的科研工作轉化而來,學生可以受到該領域系統而全面的科研訓練。“這些實驗都是我們精心設計和搭建的,結合了科研前沿與重要的知識内容。每個實驗前都有一句話,指出本實驗訓練的目的和要點是什麼。實驗課程開設多年,受到教育部的重視,1983年受教育部委托在北大舉辦了‘高等無機化學實驗研究班’,有全國29所重點大學相關實驗課程的教師參加,對本課程進行了全面的觀摩、實驗、讨論和評議。”

 

  2、《合金相圖的識讀》與《三元系合金相圖集》

 

 

  《合金相圖的識讀》這本書剖析各種相圖的内在聯系,闡述不同類型相圖的形成規律,與《三元系合金相圖集》結合在一起,是該領域極為重要的工具書。這兩本書張啟運老師總結了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及研究成果,并花費了大量精力對已出版的書籍文獻進行了評估,修正了其中的錯誤。“退休之後我重新溫習和總結了多年對相圖理論的認識和實踐,發現不同類型的相圖原來都是由體系混合焓的變化所演繹出來的,這樣就第一次将經典叙述中互相不關聯的相圖類型聯系成了一個整的體系。對液相分層區與結晶區的重疊分析,相區邊界規則的總結歸納等,有許多關于相圖的解釋我都有新的認識。另外在語言表達上我力求簡明精煉,讓初學者也能看懂。最後對國内第一部工具書《三元系合金相圖集》,是我花了整整八年時間親自搜集、評估、繪制了1500幅圖片編輯完成的,因為工具書必須非常嚴格和嚴謹,這個工作沒法讓出版社的繪圖員去做。他們不懂專業,圖内點、線、标注的位置稍有錯位,線的粗細弄混了,都會給人誤導。”

 

  3、《釺焊文集》與《釺焊手冊》。

 

 

  《釺焊文集》是張老師在多年來從事釺焊技術研究過程中,對釺焊材料(包括釺劑和釺料)及其與母材間反應機制研究的總結。選錄了張老師本人和所指導學生以及合作者發表的有代表性的論文60篇。《釺焊手冊》是國内第一本以釺焊技術為主題,應用理論和實際工作經驗并重的工具書,是國内資深釺焊技術專家學者的的集體創作。1998年第一版問世,2008年第二版,2018年更出版了第三版。本手冊由張啟運和莊鴻壽主編,每次更新都補充了各位編者新的研究成果和跟進世界釺焊領域發展的動态。全書以被釺焊的母材為主線進行叙述:對鋁、銅、鋼、不鏽鋼、高溫耐熱合金、難熔金屬、钛、锆、铍、鎂、硬質合金、碳、金剛石、半導體、陶瓷、貴金屬、複合材料、特種材料的釺焊,包括部分材料的軟釺焊都進行了詳盡的叙述。書中還加強了釺焊機制的探讨,試圖建立一套比較完整的釺焊理論體系。本手冊适用于機械、電子、家電等部門從事金屬材料精密連接技術工作的科研、生産技術人員,也可供大專院校相關專業師生參考。

  

  4、《铟化學手冊》,beat365出版社,2005年。

  

 

  本書是張啟運的導師費多洛夫的一本專著。張啟運、徐克敏編譯。對铟元素、铟化合物及合金的性質、資源、提取、精煉、用途和毒性做出了全面的論述。文獻收集十分豐富,特别對目前中國讀者不太熟悉的俄文文獻收集尤為詳盡。铟化合物的各個物理化學參數收集的也很齊全,是一本難得的參考書。本書以物理化學分析的觀點來解釋、分析和解決一些理論與實際問題頗有獨到之處。本書适合大學研究生、教師、科研單位的研究人員以及有關産業、工礦的工程師參考。

 

  5、《專家想說的健康話題--文明病的由來與防治》。

 

  

 

  這本冊子是張啟運老師在退休後一段時間學習達爾文醫學和查閱了大量文獻後所作的心得總結。達爾文醫學認為:人類文明隻有幾千年曆史,進入現代社會不過一兩百年。人類的生活習慣和原始人有了天翻地覆的差别,而基因層面對生存環境的适應往往需要數萬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所以說現代社會大部分疾病,特别是慢性病都屬于“文明病”。其的根源是對進化過程的一種不适應。張啟運老師抓住這一線索,對人生、健康、營養、煙酒、醫療、疾病、衰老、癌症、死亡諸方面,旁征博引,言之有據,進行了生動的辯證分析叙述。

 

  化學是一切生命活動的基礎,所有有益或有害的物質最終都是通過化學反應對生命産生作用。張啟運老師在這本書中對各種常見的微量元素如鈣、鎂、鈉、鉀、鋁、鉛、镉、汞、鉻、砷,各種常見的藥品、保健品如阿司匹林、螺旋藻、膠原蛋白、維生素C、維生素D,常見的食品及生活習慣等如肉食與蔬菜、水、牛奶、煙、酒,運動、免疫等對生命産生的作用都進行了闡述和分析。語言通俗、簡練,是以專業邏輯寫出的适合普通人閱讀的科普文章。本書由24篇獨立的文章組成,每一篇文章都相當于一篇文獻綜述,對有争議的問題客觀地列出了不同的意見及他們的依據,留給了讀者自己思考與判斷的餘地,不會被某些片面的意見所誤導。書的最後,張老師對人類文明發展到現在所面臨的最重要和最迫切的社會及健康問題,即癌症與衰老的根本起因及可能的防治方法進行了綜述和科學的分析,其中凝聚了張老師多年的專業素養及人生感悟,非常有參考價值。

 

  

  2024年4月11日,在張啟運(中)老師家

 

  記者 | 郭九苓、王穎霞、劉宇

  錄音整理、文字編輯 | 郭九苓

  排版 | 祝晨旭

  審核 | 肖熠、高珍

教師ftp
在線辦公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