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t365

克己助人,有遇則安——訪化學學院李克安教授(下)

克己助人,有遇則安——訪化學學院李克安教授(下)

 

  05 / 主持教務部工作:

         固本納新,走向一流

  一流的教學管理是一流大學的重要保障。北大在教學管理方面一直保持着一個非常好的傳統:教務部部長要從院系富有教學經驗的教授和主管教學的領導中選拔,這在一定程度上保證教學管理制度不會閉門造車而脫離北大教學實際需要。李克安老師主持教務部工作時,北大面臨辦學思路上的一個關鍵轉折點:改革開放十多年後,教育和科研工作都已走上正軌,但要實現中央提出的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标,還需要在教學管理、教材與課程建設、學分與選課制度、人才引進、學術評價與職稱制度等各方面進行大幅度的現代化改革,在這些改革的規劃與實施過程中,教務部都處于核心地位。

  李克安老師是“從群衆中來”的,對教學與科研工作有豐富的經驗,面對全校的教學管理工作,他充分發揮了自己非常熟練和有效的工作方法: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經過報告、讨論後再行決策和組織實施,并根據反饋保持一定的靈活性。在李克安老師及教務部同事,還有全校師生的共同努力下,北大在教學管理、人才培養與科研工作等方面逐步完成了現代化改革,基本适應了科技發展、社會與文化進步等對研究型大學的要求,并為兄弟院校的改革與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北大有很好的學習氛圍,有很多好的老師和好的課程,也有出色的科研成果,但之前主要依靠師生個人的素質和奉獻精神,距離世界一流的大學還有不小差距。教學管理和教務工作比較瑣碎,而且牽一發動全身,所以我們的思路是逐步調整和完善,先立後破,新老并行,避免大刀闊斧的改革。”李克安老師主持教務部工作期間主要做的事情有:

  “一是教材建設,讓優質課程能得到更好的傳承。教材建設一定要有學校的支持,不能隻靠老師個人跟出版社聯系,甚至自掏腰包出版。我以學校名義跟北大出版社商量,出版社應該把出版北大教材工作放在第一位。由于我們的教材質量很高,在市場上也很有競争力,所以他們很痛快地設立了一筆專項獎金來做這件事。教務部牽頭成立了一個教材建設委員會,北大老師都可以申請教材立項,然後我們來評審,通過以後就有專項經費的支持。教師需要跟北大出版社簽合同,按進度完成編寫,北大出版社負責獨家出版。這樣老師寫教材就有了統一的規範和服務,教材建設的數量和質量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湧現了一大批新的教材或是新編的版本。”

  “還有就是把教授上本科生基礎課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了下來。老北大一直有教授在教學一線的傳統,但改革開放後一段時間科研的地位很高,一些人認為給本科生上基礎課是耽誤時間,費力不讨好,甚至丢教授的面子,搞得喜歡上基礎課的教授也有一定顧慮。将這件事形成制度,大家都無話可說,教學質量也就有了進一步的保證。我們還實行了主幹基礎課的認證制度,各個院系申報自己專業最為重點和基礎的課程,這些課程的主講教師要校長任命并頒發證書,對教師來講這也是一種榮譽和鼓勵。”

 

  

  與陳佳洱校長讨論教育教學評估工作

 

  “另外我還主抓了精品課程建設,這也是在國家教育部的号召和支持下進行的。精品課程在教材、教學計劃、講義與課件、師資團隊等各個環節都有規範和要求,當然也有經費和榮譽上的獎勵與支持。北大評選出很多校級、市級、國家級精品課程,這非常有利于提高教師教學積極性,有利于教學質量的穩定和傳承。”

  “另外一件大事是辦了元培學院。我們首先把尖子班的方案否掉了,北大學生已經很優秀了,而且任課老師一般也會給學有餘力的學生以額外的任務或建議,所以沒必要再設尖子班。而且給優秀人才太大的壓力和期待也未必是好事,他們在相對正常和寬松的環境下自然成長能走得更遠。元培計劃是我們首先提出來并實施的,後來也有一些學校實行了類似的教學模式,不叫元培,但辦學理念和方法是參照北大的。”

  “元培班是一種國内全新的、系統的教學設置和教學思想。我們做了一個大規模的教學調研,成立了一個北大教育戰略發展研究小組,請了很多著名教授,包括不少留學回來的年輕老師,結合國外大學的經驗和北大教育傳統,來讨論北大到底應該怎麼做。元培教育最突出的特點是在低年級實行通識培養,可以最大限度地自由選課,到了高年級再确定專業。元培班采用本科生導師制,由一批知名教授擔任,對學生選課、選專業和學習中碰到的問題提供咨詢和指導。這個模式對一些還沒有想好自己要學什麼的優秀學生是很有幫助的,避免一次失誤影響終身。因為有些同學在進入大學時還沒有确定自己的特長和興趣在哪裡,對某一個學科在大學要學什麼、以後的出路在哪裡也沒有清晰的概念,他需要在這個過程中,去了解、嘗試和發現。我校著名教育家,曾任北大常務副校長的王義遒教授很早就提出了十六字辦學方針:‘加強基礎、淡化專業、因材施教、分流培養’。在明确了自身的特長和興趣所在後,專業學習會更有效率和主動性。元培班很快就變成元培學院了,現在已是北大本科教育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北大提出的“教育教學改革——元培理念和教改實踐”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受到國内外的廣泛關注。

  加強學生科研訓練是大學本科教育的重要環節,為此教務部成立了大學生科研訓練辦公室。李政道先生為紀念他已經去世的夫人秦惠䇹,拿出自己的積蓄來支持本科大學生的科研訓練,建立“䇹政”基金, 支持beat365、複旦大學、蘭州大學、蘇州大學的本科科研活動。這幾個大學非常重視,認真選拔學生,認真落實培訓計劃和指導教師,并認真督促檢查與總結,每年由受支持的學校輪流召開䇹政基金交流報告會,李政道先生都到會參加,還給大家作學術報告。䇹政基金的實施,推動了本科生科研訓練。北大還籌措了多種其他來源的資金支持學生的科研訓練活動,鼓勵本科生參加科研項目。在學校的鼓勵和支持下,大批本科生參加了科研活動,或自選課題,或參加教師、研究生的科研項目,不少學生做出了很好的科研成果,在國内外重要學術期刊上發表。

 

  

  李政道先生參加䇹政基金管委會會議

 

  “我做的另外一件事情是把老師-教務-校領導之間的溝通渠道理順了。我建議每年組織召開兩次會議,把相互溝通和理解的工作做在前面。一是全校的教學管理工作會議,各院系的教務人員和主管教學的副院長參加,交流經驗,提出改進意見。因為教務工作非常繁瑣,要充分聽取教務員的意見,盡可能幫他們解決困難,才能讓他們有積極性主動性,才能把教學服務工作做好。有的教務員就很激動,說我們終于有了講話的機會了。開會之前有人擔心變成牢騷會,我說沒關系,牢騷也是意見,說出來才有化解和解決的可能。還有就是讓全校來評估教務管理隊伍,大家有意見都提出來,相互理解,相互配合,共同把工作做好。”

  “二是每年召開全校的教學工作會議,校領導、各院系和部門領導參加,全校集中在一塊兒開會,教務部彙報現有情況和問題,大家一起面對面地讨論,增進理解,提出解決方案。第一次會議是在順義開的,因為各級領導都很忙,在校内開的話一會兒一個電話就把人叫走了。2004年學校任命我為專職副教務長,我很贊成把教務長辦公會給恢複了。教務長辦公會是學校教學工作會商的主要途徑,由主管教學工作的校領導主持,凡是在教務長辦公會上能解決的事情,就不需要拿到校長辦公會上去讨論了,這是一個提高辦公效率的好辦法。”

  “我主持教務部工作期間還做了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教務系統信息化建設。現代大學教學管理體系非常複雜,單靠人工根本無法勝任,信息化和網絡化是大勢所趨。北大的情況主要是沒有現成的合适軟件平台可以購買,需要自己分析需求、自己設計系統、自己開發和自己運行與維護。教務部裡專設了一個信息室,與北大計算中心聯合開發研制。這是一個巨大的工程,試運行的時候難免會出些小問題。曾經有一位學生因為什麼事情很着急,打電話過來詢問,那時信息辦公室負責的老師是何山,因為手頭工作忙接電話慢了點,學生劈頭就一句話:‘何山你死哪去了?!’ 當然何老師也隻能是笑笑,然後耐心解釋和處理問題。”

  李克安老師主持教務部工作十餘年時間裡,成功落實了很多穩定教學秩序、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為未來教育發展打下良好基礎的重大舉措。再比如對北大繼續教育的整頓。受市場經濟和整體社會風氣的影響,北大一度也辦了五花八門的各種培訓班,難免魚龍混雜、良莠不齊,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beat365的形象和聲譽。“這件事還是很有阻力的,主要原因是辦班收入已占到除國家撥款之外全校收入的30%,有錢可以用來改善整體的教學環境。我們讨論的結果是,如果不符合北大的辦學宗旨,人家會罵我們,事實上有人已經罵了,給北大聲譽造成了損失得不償失。培訓班還是要辦,這也是北大服務社會的一個重要方面。但我們北大要辦,要有更高的水準,既能服務社會,也能赢得聲譽和支持。經過一番調研,後來把北大繼續教育部進行了改組,把經濟學院的副院長鄭學益教授調過來,從辦學思想到組織機構做了全面調查,提出改革建議。我配合林建華校長對調查報告做了研究,确定了北大繼續教育今後的發展思路、改進措施和組織人員調配的方案。主要是不做低檔的培訓,逐漸停辦繼續教育的學曆學位教育,把培訓高級公務人員、高級商務人員、高級技術人員和國家急需人才作為北大繼續教育的重點和特色。”

  “另外一件值得一提的事情是與清華大學合作共赢。毋庸諱言,北大和清華在招生、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等各方面存在競争。我們覺得這種競争更多的是一種競賽,應該互利互惠、共同提高。比如兩校互相開放選課,相互承認學分。當然有時候會有一些麻煩,藝術系朱青生老師開的課,特别熱門,清華來了好多學生,他們占了教室座位,北大學生沒地方坐,就會不滿意。後來老師買了很多小凳子放在前面、過道、走廊裡,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問題。還有我負責學校教務長辦公室工作的時候,跟清華的教務長吳敏生教授有一個合作,每年兩個學校組織一次兩校交流活動,教務口的人在一起,互相參觀,聽報告,讨論問題。還有就是在招生的時候,我特别叮囑我們的老師,要客觀介紹情況,可以說北大好,但不要和别的學校比較,特别是不要說别人不好,别人怎麼做我們也不要太介意。”

  北大教學及教學管理體系在校領導、教務部、各院系的共同努力下,在世紀之交比較順利地完成了現代化轉型,軟件和硬件齊頭并進,從辦學思路、課程質量、管理方式、信息化程度上都已比較完善,并充分考慮了靈活性與适應性。現在北大師生習以為常的教務功能,其實是我校獨有的精心設置,比如北大老師開課非常自由,隻要課程滿足一定要求并由老師提出申請,基本都可以通過,有多少學生來學就看你的教學質量如何。這非常有利于老師和學生專長與興趣的發展。

 

  

  随闵書記、許校長等學校領導到青島調研

 

  另外作為全校統一的管理體系,有利必然有弊,不可能盡善盡美,也很難完全适合不同老師、不同課程、不同學生的需求和期待。比如現在國内外大學普遍實行的績點制度,給學生創造一個比較公平的競争環境的同時,也帶來了所謂“績點焦慮”,也有不少學生把績點評價當成目的而投機取巧,這在一定程度上給學習帶來了負面影響。還比如說現在要求各科考試成績都要正态分布,也确實有個别課程因人數少或其它原因不符合,特殊情況隻能特殊處理。

  李克安老師在負責學校教務工作期間還遇到過一些比較為難甚至棘手的事情,這是行政工作難以避免的,非常考驗一個人的領導力與執行力。“中國是人情社會,這有好的一面,比如我們的師生關系往往更融洽,但有時候照章辦事真的是有些困難。有些人不但在單位軟磨硬泡,還有時候找到家裡來。曾經有個内地去香港科技大學的學生,到那邊可能不适應,被人家勸退了,然後就想到北大來。家長找到學校領導,領導批示請教務部解決。我理解學校領導的意思是請教務部按有關規定辦,因為學校領導不可能知道每項規定的細節。但家長可不這麼想,覺得校領導都批了,你教務部憑什麼為難我?這件事并不符合北大招生政策,我跟部裡的同志商量了一下,都認為不能同意。後面我找到校領導說,再遇到這種情況就不要再批複了,讓他直接找我就好了。”

  “還有一次,有個學生準備到國外留學,這個學生其實是不錯的,但他從院裡拿到成績單來教務部辦手續時,發現有門課程成績不理想,隻有60多分,他就在路上改了,添了一筆變成了80多分。教務部審核的時候發現了,這個問題就嚴重了,比考試作弊還嚴重,按規定不能正常畢業,拿不到學位證書。我理解出了這種事家長肯定非常着急,他爸是東北某個地方的公安局長,風風火火地就來了,先是找到管這事的教務老師,送錢給他。我們的教務老師态度很好,說辦公室拉拉扯扯不像話,你要送我就收下,但回頭我會把錢寄給你單位并附上情況說明。學生家長又找到我家來說好話,我就說你也是領導,任何單位任何行業都有規矩,這事兒隻能公事公辦。”

 

  06/任職吉利大學:

             牛刀小試,大功告成

  2008年,原中國農業大學江樹人校長退休後擔任了北京吉利大學校長,打電話給李克安老師,力邀李老師去擔任主管教學工作的副校長,一起努力把吉利大學辦好。“北京吉利大學是著名的民營企業吉利汽車集團1999年出資興辦的,校址在昌平區馬池口鎮,離北大昌平校區(200号)不遠。吉利大學占地約1600畝,校園建設得很好,這些年專業設置和招生規模也不斷擴大,當時在校學生有2萬多人。但由于辦學與辦企業的思路和規律不太一樣,學校在發展的同時也遇到了很多困難。那時我馬上要退休了,也想為教育多做點貢獻,而吉利大學又是民辦大學的一個樣闆,于是我就同意了。”

  “我先是兩邊兼職,參加他們的校長辦公會,召集教務部門和院系相關人員的工作會議,調查了解吉利大學的情況。一年以後我從北大退休了,就和愛人段曉青住到了吉利大學安排的宿舍裡。吉利大學當時存在的主要問題有:管理不規範,貪大求全,濫辦專業,那時居然有近200個專業在招生;缺少長遠規劃,專業随意廢立,專業與課程設置大多跟風照搬,談不上什麼特色和質量;職稱體系混亂,科研水平低下……我在主持工作期間,強調學校要以教學為中心,理直氣壯抓教學質量。明确學校目标是逐步減少計劃外招生、增大計劃内招生規模;對師資力量、學院、專業與課程設置要控制數量和規模、提高質量;學校發展重點圍繞機械、汽車、電子、自動化、計算機等專業,與吉利集團形成互利;加大實驗室和信息化教室的投入與建設力度。……有一次集團董事長來學校做報告,說了一些與我們辦學思路不一緻的話,下面教務處的人不知道怎麼辦了,來問我。我說我們是屬于國家教育部管的,教育部對管理大學有一定的規範和要求,評價也有一定标準,不是可以随便改的。再說,學校的情況我們自己最清楚,董事長的意見作為一家之言可以參考,但是不一定馬上就照着他說的辦。這件事也說明民辦大學可能普遍存在類似問題,因為我是北大的退休教授,所以敢說話,他們自己的教職工可能缺少堅持的底氣。”

 

  

  李書福董事長、姜教務長和我在一起

 

  “2013年,吉利大學申請升級為計劃内本科大學,通過專家的審查和教育部的批準,2014年順利升級成本科高校并更名為北京吉利學院,五個專業被批準為計劃内本科專業(現在該校已經有30多個計劃内本科專業),參加全國統一高考招生錄取,生源質量有了保障。計劃外招生畢業後國家不承認學曆,所以學費也很低。升級為計劃内專業後,一年學費增加了不少,辦學經費充足了許多,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學校發展所需要的資金來源。”

 

  

  同事在我的辦公室議事

 

  “北京的大學太多,教育部現在有個原則就是整體招生數量保持基本不變,尤其計劃内招生嚴格控制,北京要辦新的學校或擴大招生規模,要從其他學校轉移招生名額,别的學校當然不幹,所以吉利學院想進一步發展就遇到了困難。因此2020年吉利學院整體搬遷到了四川成都,目前他們已經可招收3萬在校學生。”

  李克安老師在吉利大學(學院)的工作,以及吉利學院搬到成都,帶來一個意外收獲,那就是解決了北大未來發展面臨的校園面積局促的問題。北大現在已經是一所超級大學,但現在主校園位于繁華的中關村核心區域,沒有可擴展的餘地。而北京作為國家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地皮之貴,審批之難可想而知。由于李克安老師在吉利大學的傑出貢獻,出于對北大的感激之情,吉利集團決定将原北京校園賣給北大,并且是很低廉的價格。

  “我隻是牽了個頭,北大的領導和吉利的領導在一塊兒談,很快就談妥了。60多萬平方米的地上建築也全都給了北大,馬上就可以用。北大把這塊地方與原來的昌平校區合并,統一管理,現在要把跟計算機相關學科的研究生全都放過去。”

  李克安老師促成的這件事情對北大以後的發展非常重要。李老師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一直心系北大的長遠發展,這也是很多北大老師的共同特點。

  2014年,由于愛人段曉青老師出現嚴重的心髒房顫,幾乎危及生命。李克安老師就辭去了吉利大學的職務,專心照料妻子并多方求醫,終于轉危為安。父親李如保先生晚年幸福安康,但1971年得了重病,當時是不治之症,李克安夫婦對他進行了力所能及的治療、照料、安慰,父親的病完全治愈,老人家102歲高齡仙逝。李克安老師過去七十多年的人生曆程,可以說是事業有成、家庭和睦、公私無虧、忠孝兩全,特别是在北大的五十餘年時間裡,卓有建樹,在科學研究、教育教學、組織管理、發展規劃等方面都做出了傑出貢獻。李克安老師勤勉努力、堅持原則、樂于助人的人生态度與工作智慧有太多值得我們學習與借鑒之處。

 

  

  全家福(2017年10月22日攝于江蘇鹽城,父親101歲)

 

  采訪記者 | 郭九苓、李娜、高珍、呂占霞、肖熠

  錄音整理 | 郭九苓

  圖文排版 | 祝晨旭

  文字編輯 | 郭九苓、李克安

  審核 | 李克安、呂占霞、高珍

教師ftp
在線辦公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