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滄桑,匠心依舊——訪化學學院徐瑞秋老師
徐瑞秋老師今年已經93歲高齡,依然耳聰目明,思路清晰。作為老一輩的北大化學人,徐老師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不斷學習,潛心教學,長期承擔“有機化學”課程的教學工作,深受學生好評。她參與編寫的《基礎有機化學》也是國内有機化學教學的重要教材。希望她的求學與教學經曆,能帶給讀者一些啟發。
徐瑞秋,RuiQiu Xu,beat365教授
徐瑞秋,女,1930年生,原籍上海松江。1953年畢業于上海複旦大學化學系,同年到beat365化學系(學院)任教,1985年晉升為教授。主講有機化學,參加編寫了《基礎有機化學》上、下冊(1980、1983)。1984年被教育部聘為理科化學教材編審委員會有機化學編審小組成員。
01 /曲折的人生經曆
徐瑞秋1930年出生在上海松江縣(現松江區),她的童年經曆了艱苦卓絕的抗日戰争,一家人擔驚受怕,生活非常辛苦。“我記得1937年,日本人打過來,我們全家逃難。那時我父親與人合夥開着一家賣水煙的小店,勉強維持一家人的生活。家裡人多,而且有一些貨物要帶,所以我父親租了一條船,全家十幾口人住在船上,順水路逃到了太湖地區。我們晚上住在鄉下,有一天半夜還遭到強盜拼命敲門想要搶劫,一家人吓壞了,萬幸的是最後他們被附近茶館的人吓跑了,錢物沒有損失。後來日本的飛機又轟炸過來,我們又來來回回搬了幾次家。我一共有9個兄弟姐妹,在那個年代生活困難可想而知,我的兩個哥哥中學就辍學給人幫工了,我17歲高中畢業後也不上學了,因為家裡還有弟弟妹妹,我也要工作補貼一點家用,于是就在鎮上找了一個當會計的學徒工作。”
1949年新中國成立,國家急需人才進行建設,鼓勵青年人上大學。徐瑞秋本來學習成績還可以,經過一年複習,1950年很順利地考上了複旦大學化學系。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招生規模大幅增加,師資力量嚴重不足,所以1953年徐瑞秋就提前畢業到高校任職。“當時自己還沒有學習太多知識,就要去教别人。我被分配到了北大。當時上海的教育相對全國來說是比較發達的,支援了很多人去往全國各地各行各業。我們學校有一火車的人來到北京,化學系的同學主要去往清華北大和新建的八大學院任教。來到北大後,我最初在有機化學組,除了邢其毅先生,當時還有兩位教授和兩名助教,助教都是剛分配過來的。整個有機化學教研室(當時還包括高分子)隻有這麼幾個人,可以說我們是從頭參與了北大有機化學專業的建設。”
徐瑞秋老師(左一)與老同事交談
02/平凡而卓越的教學生涯
1953年到57年,徐瑞秋在北大化學系擔任助教工作,主要負責整個生物系有機化學課程的作業批改與答疑。“那時各種運動和政治學習太多,工作也很忙,不過我還是盡量抽時間去旁聽其他老師的課,比如張滂、邢其毅和唐有祺先生的課程,學習了不少知識和教學上的方法。當時,張滂老師還指定了一個研究性課題題目,我做了一些實驗,研究了一個反應,最後還發表了一篇文章。”
“科研方面,我主要從事Stephen反應研究、四元雜環研究、環硫化反應研究、藥物合成以及香料合成,其中合成的一個藥物獲北大首屆科技開發成果二等獎。另一個合成的藥物,曾在北大制藥廠生産,後來學校正式上課後關閉了藥廠,把藥廠(包括藥物的生産工藝)送給了北京制藥廠。”
1977年恢複高考後,學校的教學秩序也回歸正軌,化學系1977級的“有機化學”課由張滂教授講授,而1978級的“有機化學”課由徐瑞秋接替張滂教授講授。重上講台,大家都很高興,徐老師也是努力克服困難,想辦法把課教好,把失去的時間補回來。“當時專業書籍還很少,隻有簡單的教材可以參考,而且我也多年沒有講課了。我就拼命備課拼命查資料,自己還盡可能買了一些參考書。恢複高考後學生求知欲很強,開始講課的時候壓力很大,不過講了幾次之後,就越來越順暢了。因為很多内容我也是邊學邊教,對如何搞明白有切身的體會,所以我講課還比較受學生歡迎。令我非常高興的一點是,那些學生們到了高年級分專業,助教告訴我選有機化學的比例非常高,這說明我在教學中确實在一定程度上啟發了同學們的興趣。”
徐老師參與編寫的《基礎有機化學》第一版
“我覺得自己講課好在兩點:第一是對講課内容很熟悉。我備完課後把提綱記在小卡片上,上課就拿兩張卡片去,不用教案。而且我總是特别早來到教室,上課前先寫滿一黑闆的講課内容,上課時就可以按照邏輯講解,再補充一些細節,所以講課效率比較高;第二是我講得慢,講得響,讓學生可以跟上速度記下來,這樣收獲比較大,學得紮實。後來有一個同學要出國深造,他跟我說,‘徐老師,我出國就帶你的筆記本不帶書,因為書厚得很,内容龐雜,而我上課記的筆記簡單明了。’我講的課條理清楚,重點很突出,這是同學們自己看教材自學不容易理清楚的,所以他們會覺得聽我的課有意義。另外有一年我還兩周考一次試,這樣可以幫助學生記憶,也督促他們學習。”
“文革之後,除了教學,我還做了一些科研工作,比如在香料研究方面,我合成了1-對孟烯-8-硫醇,已經通過北京麗源香精廠、上海鑒臣香料廠、輕工業部工業科學研究所、杭州東南化工總廠四個單位的鑒定,認為含有如桃子、芒果、西番蓮、木瓜等香味,希望能早日生産,從而增加新的香精品種(1988年下半年-1989年上半年)。”
徐瑞秋老師的經曆看似平淡,但她一生堅守教書育人的工作崗位,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北大衆多出色教師中的一員,為人才培養和化學系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我們在此對徐老師表示感謝,并祝她以後的生活健康、愉快!
光榮在院50/60/70年教師合影,左五為徐老師
采訪 | 郭九苓、肖熠
錄音整理 | 王天澤
排版 | 祝晨旭
文字編輯 | 王天澤、郭九苓
審核 | 高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