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t365
首頁» 專題專欄» 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 輕舟已過萬重山——訪化學學院徐振亞老師

  輕舟已過萬重山——訪化學學院徐振亞老師

 

  徐振亞老師生于1925年,是中國近現代百年曆史的見證人。徐老師雖年近期頤,但耳聰目明,精神矍铄,思路清晰,中氣十足。徐老師為我們講述了她在戰争年代的生活、學習經曆,及建國後直到改革開放的工作曆程,其中多有感人的事迹、不懼困難的勇氣和處事的智慧,值得大家學習與借鑒。

 

  

  徐振亞,ZhenYa Xu,beat365教授

 

  徐振亞,女,1925年出生于江蘇常熟謝橋鎮。1937年畢業于常熟學前小學,1944年畢業于常熟中學,1949年5月畢業于上海聖約翰大學化學系,獲理學學士學位。1947年5月加入聖約翰大學地下黨。上海解放後,曾在華東人民革命大學、中共華東局學校及複旦大學工作。1955年調到beat365化學系任教,1960年任化學系副主任主管教學工作,1987年離休。

  曾從事中國近現代化學教育史、化學史、科技史的研究。合著《中國教育史話》(1993年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獲1993年度華東地區優秀圖書二等獎。編著《中國近代科學先驅徐壽父子研究》(副主編,1998年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合著《海國撷珠的徐壽父子》(2000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發表論文二十多篇,其中《譚嗣同科學思想淺析》一文,獲“卓達杯”1998年紀念戊戌變法100周年五大系列有獎征文優秀獎。

 

  01 /在戰亂年代裡一心向學

  徐振亞1925年出生于江蘇常熟,家中有七個兄弟姐妹,徐老師行三,上面有兩個異母哥哥,下面還有四個妹妹。徐老師的父親39歲就因為肺結核去世了,家裡生活的艱難可想而知,全靠母親和哥哥支撐。所幸徐母是一位非常聰慧并且吃苦耐勞的知識女性,曾畢業于蔡元培創辦的上海愛國女校。她在當地創辦了一所小學,并長期擔任校長。“父親去世後母親很不容易,把7個孩子都培養成人了,大哥畢業于同濟大學,二哥畢業于清華大學,但四五六三個妹妹由于家中經濟壓力實在太大交不起學費,就沒有繼續讀書,早早就結婚了,不過最小的妹妹在解放以後又讀了幾年書。”

  徐振亞就在母親辦的學校裡上小學,然後去了常熟的縣立中學讀書。那時正值抗日戰争時期,當時的常熟是日占區,學校要學日文,“我們當時都不願意念日文,老師不願意教,學生也不好好念,覺得念了日文是漢奸。我念了6年日文,現在隻會一句‘私は學生です’(我是一個學生)”。

  徐老師喜愛讀書,學習成績優異,中學畢業後考入了上海的美國教會學校聖約翰大學。“那個時候可以同時報考多所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我也報考了,也考上了。後來為什麼不進交通大學呢?因為抗戰時期,包括上海交通大學在内的國立大學都處于日本人的控制下,我們不願意上,因為那時候美國跟我們在一條戰線上,所以我就選擇了聖約翰大學。聖約翰大學是私立大學,按美國大學的标準收費,學費高昂,我本來是交不起的,但它規定隻要有三門功課考A就可以免學費,我就想去試一試,結果我入學考試化學、物理、語文、數學、外語五門功課全考了A,這樣我就不用交學費了。學費不用交了,但家裡實在沒錢,我的生活費還沒着落,我就給上海一個有錢家庭的兩個學生(一個小學五六年級、一個初中一二年級)做家庭教師。學生放學回來以後,家裡請家庭教師幫他們複習功課。當家庭教師可以免費吃一頓晚飯,每個月還可以拿到10塊、20塊錢作為學費,這樣我生活費也夠了,不需要家裡出錢。”

  徐振亞在聖約翰大學學習化學專業,這也是她根據當時的社會環境和自身的家庭狀況做出的決定。“為什麼讀化學專業呢?其實當時我最喜歡的是語文,我在中學時就喜歡寫點東西,多次受到老師的表揚。但我覺得以後光靠寫文章謀生不行,學語文除了去中學當教員、去報社工作外,基本沒有其他出路。而化學牽涉到許多行業,包括印染、化妝品、化工等等,當時在江浙一帶就有很多産業了,學化學将來就業機會比較多。”

  聖約翰大學按照美國大學的課程設置,教學十分嚴格,“那個時候我們已經是學分制了,上課的老師有外國人也有中國人,除了語文課,外教和中國教師在課堂上都用全英文授課。要修完136個學分才可以畢業,課程包括化學、物理、數學等。聖約翰大學的教育質量很高,所以那個時候我們學生畢業出去以後,很受社會的歡迎。”

 

  

  徐振亞的聖約翰大學畢業證書

 

  02/在白色恐怖中走上革命

  青年的徐振亞生活于抗日戰争和解放戰争時期,親身經曆和親眼目睹了千瘡百孔的舊中國及人民群衆颠沛流離和危險重重的生活,心中萌發了強烈的愛國熱情。1947年,受共産主義思想的感召,在聖約翰大學徐振亞加入了中國共産黨。“當時隻能是地下黨,不能公開,很危險,搞運動反對國民黨,随時有可能暴露,被國民黨抓起來。我們學生中間當時有兩派,一派是屬于共産黨領導的,一派是屬于國民黨領導的,學校裡面經常開展鬥争,你要開會他就來搗亂會場。學校允許學生有言論自由和政治傾向,但由于在國民黨統治區,學校的态度當然是傾向國民黨的,女生宿舍長全都是國民黨官員太太之類的,也會阻撓學生進步、接近共産黨。也有被警察抓起來的學生,抓起來了以後我們就抗議、遊行、搞學生運動,想辦法讓被捕學生釋放。這種事情比較少,我們還是相對安全的,有危險的話上級會通知我們躲起來。解放後我才知道,這是因為我一個同學的哥哥是當地警察局偵查科的科長,也是地下黨員,有抓捕行動他都會提前向我們通風報信。接到上級通知,我們地下黨員就躲出去,過了風頭再回來。我這位同學哥哥的工作是高度保密的,組織上是單線聯系,解放後還由于缺少足夠的證明材料而蒙受不白之冤,長時間被關押在監獄裡。”

  “後來内戰形勢緊張,國民黨在戰場上節節敗退,後方就瘋狂鎮壓學生運動,我們不能公開活動了,就做了一些調查上海學校黨組織情況的工作,具體摸排哪個學校有地下黨、哪個地方有我們的黨組織、哪個學校由國民黨控制、哪個學校是國民黨的警備司令部等信息,包括什麼地方有飲水點、可以住宿等的地圖,為解放以後共産黨接管上海做準備。”

  上海解放前就是我國文化、工業和經濟重鎮,穩定上海對國家建設有極為重要的意義。上海解放非常順利,秩序井然,這和徐振亞這些地下黨及他們冒着生命危險所做的準備工作有很大關系。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同年徐振亞也從聖約翰大學畢業。畢業後徐老師來到新成立的華東人民革命大學擔任教學助理。華東人民革命大學設在複旦大學裡,第二年遷到了蘇州郊區。“革命大學實際上是個培訓班,一期兩三個月,主要是給當時國民黨統治區的青年學生講解一些共産主義思想和共産黨的組織原則,例如李正文(後任複旦大學黨委書記、副校長,高教部政治教育司司長等職)在革大講過‘中國革命史’,讓他們知道共産黨是怎麼回事、在今天是什麼地位、應該怎麼做工作,向他們強調密切聯系群衆、統一戰線等。我記得‘一切依靠群衆’是我們當時的一個基本觀點,也是培養幹部的基本内容。要密切聯系群衆,就要趕緊知道群衆的需要,群衆能接受什麼,你才可以在這裡站穩腳跟,對不對?依靠群衆,首先要依靠知識分子聯系群衆、發動群衆,這件事情陳毅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他到了上海以後講了一句話,說知識分子屬于腦力勞動者,是勞動人民的一員。他說了這句話以後,知識分子地位提高了,原來知識分子與‘地、富、反、壞、右、叛、特’地位差不多。”

  “當時大片地區剛剛解放,需要大量幹部,這些課程對他們到各地從事領導和組織工作很有幫助。教員裡最有名的是陳望道(地下黨員,後任複旦大學校長),他是第一個翻譯《共産黨宣言》的人。還有當時抽調了一些解放區的縣委書記來當革大的班主任,這些人政治水平比較高,有豐富的實際工作經驗,我們這些上海的學生黨員在班裡則當教學助理。每個班配一個班主任還有兩個助理,一個助理管教學,另一個管組織,負責發展黨員、團員。華東革命大學的學員後來都在全國各地都當幹部了,有的是南下服務團的,參與解放福建、四川等工作。”

  “與華東革命大學一起開辦的還有華東局黨校,實際上是同一個領導班子,我在那邊也當過助理。與革大主要培訓青年學生和知識分子不同,華東局黨校主要是抽調各地的縣委書記來參加培訓,提升理論水平。此外,我還參加過一個專門培養女幹部的婦聯訓練班,負責人中有後來的國家領導人蔡暢、鄧穎超。後來這些學員也都到各地參加工作了,對婦女組織、文化教育,及提高廣大婦女在家庭及工農業生産中的地位都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從徐振亞老師解放前後的工作也可以看出,我黨對于組織工作、幹部培訓、婦女問題一向是非常重視的。

 

  03/ 在政治風浪裡堅守教育

  在國内形勢基本穩定、國家建設成為主要任務之後,徐老師調到複旦大學工作。“在複旦主要是聽課、做助教,因為我做行政、黨務工作已經有四、五年了,專業上需要重新學習。”1955年,由于國家需要和組織安排,徐振亞老師又從複旦調到北大任教。“我在無機化學教研室,主要做助教和帶實驗課。北大實驗課教學要求很嚴格,化學系實驗課課時比理論課還多。每次上課前老師自己都要先做一遍,看過程、儀器、藥品有沒有發現問題,沒有問題了,再叫學生來做。另外那時基礎課規模比較大,學生有問題不能都直接問老師,因此需要助教聽課并配合上答疑課。答疑課我們要到學生宿舍裡去,學生有什麼問題就可以來問。一般是每個人負責一個班,有的人負責兩個班,一個班30個人左右,一共五六個班。這項工作一直持續到我成為副系主任的最初幾年。”

  1960年,因為在黨組織、管理及教學方面都有相當的資曆和經驗,徐振亞老師被任命為化學系的副系主任,主管教學工作,直到1983年。文革及之前的一段時間雖然政治運動不斷,正常的教學秩序難以保證,但北大化學系師資力量很強,教學與科研也都得到了較大的發展。“化學系十分重視基礎課教學,有機化學、無機化學、分析化學、物理化學4門課,加上後來獨立出來的結構化學,化學系為這幾門基礎課投入了最強的師資力量,基礎課的教學非常紮實,都是非常有經驗的教師教的。無機教研室那時候最有名的教授是傅鷹,他教學水平非常高,我聽了他兩年的課,講得真是深入淺出,深受學生歡迎,我覺得比聖約翰大學裡的美國教授講課還好。他講課不僅富于啟發性,而且幽默風趣,别具一格,課堂氣氛生動活潑,基本概念、基礎知識都能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

  “另外,化學是一門實驗性的學科,實驗是我們化學系基礎裡面的基礎,所以對實驗課非常重視,嚴格要求。我們第一堂課就是教洗儀器,怎麼樣把儀器洗幹淨,儀器不幹淨,測出來的數據就不準确。學生洗完儀器,我們都要拿來檢查,看每個儀器上面不能有水挂點。”

  ​徐振亞老師在教學管理的崗位上作出了很多有前瞻性的改革措施,對化學系教育和人才培養水平的穩步提高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一是根據社會需求适當調整課程設置和人才培養方向。“20世紀60年代,我到上海、天津、北京三個地方,通過我以前聖約翰大學的同學到學校、工廠等各類單位找到部分畢業生,請他們來開會了解,問他們化學系的教學、儀器設備、實驗等在工作裡面覺得是否用得上、還存在哪些問題。根據調研情況,我還寫了一個報告,供系裡在讨論課程設置、教學要求時參考。”

  二是首創文獻閱讀課。也是在上世紀60年代,徐振亞老師就專為化學系本科生組織開設了文獻閱讀選修課,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及進行科學研究的能力,這在全國大學裡是相當超前的,反映了徐老師在人才培養方面敏銳的洞察力。“我找了個過去燕京大學畢業的老師去開這門課,這位老師的英語水平很高,講得很好。雖然是選修課,但學生們基本都去聽了,收獲很大,學會了自己查文獻,自己發現問題、研究問題。”

  三是制定了“教學工作量制度”。同樣是在60年代提出,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教學與科研的矛盾問題。化學系除了本院系的課程,還承擔着給生物系、地質系、地理系、物理系甚至一些文科院系開課的任務,如何分派這些任務成為了一個難題。“教研室大都不願意接這類教學任務,他們都更願意做科研,發表文章可以有成果。而本系的教學工作則與科研和研究生培養有比較緊密的聯系,老師也會當成本職工作來看待,相對好辦一些。我就提出了‘工作量制度’:每個教研室有多少教師、多少學生,對應需要完成多少教學工作任務,具體到課程數量、授課學時、實驗學時等,層層落實下去。”

  徐老師還很早就注意到了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的差異,引導學生盡快适應大學的學習環境和學習節奏。每年開學的迎新會上,徐老師都會提醒新生大學的學習方法跟中學是不同的,大學學習應該注意些什麼問題。“中學掌握教科書上的内容就行了,老師按教科書教,而大學學習教科書更多地是一個參考,還要自己會查文獻、找課題,主動思考問題,擴充知識的廣度和深度。”

  教學管理涉及很多細緻、瑣碎的工作,會占用很多時間和精力,而且徐老師還堅持聽課,堅持帶實驗和輔導課,掌握教與學的第一手情況。“我那個時候晚上沒有12點以前睡覺的。學校、院系一天到晚要開很多會,我回家的時候孩子常常都睡着了,往往幾天都見不到我。因為我愛人也要早出晚歸上班,所以後來我就把母親接來了,讓她接送孩子上幼兒園。我那時候每天晚上12點回家還算‘正常’,但有一次搞到一兩點鐘還沒回家,我愛人一覺醒來發現我還沒回來,甚至擔心我是不是出了什麼事情,那時候又沒有電話,他還把兒女叫起來到化學系來找我。”

  盡管行政工作很忙,徐老師仍然抽出時間進行了很深入的化學史方面的研究,取得了相當出色的成果。“以前對科學史不太重視,但我覺得化學史在化學教育和人才培養中應該占有重要的地位,需要解決‘我們中國的化學從哪裡來’這個問題,因此組織了一些教師,專門在圖書館找了一間房子,一起翻閱圖書館的材料,對中國化學史進行了研究。這其中有一些有意義的研究成果,比如我看到是傅蘭雅(John Fryer,英國人,1839-1928) 第一個把化學的知識翻譯、引進中國的,所以就專門進行了比較系統的考證、梳理。”現在大學課程普遍重視學科史的内容,認為對學生更好地理解專業内容及科研思維的培養有很重要的作用,徐老師對化學史的研究同樣具有前瞻性的眼光。

 

  

  部分化學史著作

 

  04/ 在改革開放後奮勇争先

  文革結束之後,1977年恢複高考,教學秩序恢複正常,作為主管教學的副系主任,徐老師做了大量的、很重要的工作。恢複高考後被錄取的學生,大多數經過十年文革“磨練”,參加過社會工作,會獨立思考,求知欲很強,而當時我國與國外先進科學水平已有二十多年的差距,如何培養這批學生呢?徐老師和系裡全體教師排除困難,認真總結經驗和教訓,開展深入細緻的調查研究,重新制定了培養方案。徐老師主持翻譯了一些國外著名學校的教學資料,并收集了系裡30年代以來的教學計劃,認真分析研究和對比,寫出了《beat365化學系當前計劃與過去計劃比較》一文,找到了問題,找出了差距,制定出1977年度的教學計劃,長期中斷的教學工作得以順利開展。1980年12月,徐老師和張青蓮系主任參加了全國綜合性大學化學教育經驗交流會,會上将此文進行宣讀,在聽取了全國其他綜合性大學化學系領導和教師的意見後,整理修改後發表在1981年的《高等教育資料》上,對當時高校的化學教育起到了一定的示範和指導作用。

  “最主要的改變是學制改為四年并實行學分制。課程設置方面,除原有的五門基礎課外,增設‘儀器分析’作為基礎課,并大量開設選修課,如量子化學、生物化學、理論化學、線性代數、概率統計、數理方程,群論等,以适應科技發展和高端人才培養的要求。基礎課内容也進行了相應充實和更新,如物化實驗中增加計算機程序設計等内容。那時教育部每兩年要開一次綜合性大學化學系的經驗交流會,我作為分管教學的系主任每年都要去介紹經驗,全國各地的高校要來學習、取經,我就把國外名校的資料及北大化學系自己的大綱分享給其他高校,很受歡迎。文革後教育大發展,那時課程設置、教學要求、教材和參考資料等很多方面都需要理順,不少學校都參照北大的資料制定自己的教學計劃。”

  經過化學系全體老師的共同努力,北大化學系的教學體系得到了全面恢複和發展,教學質量也迅速提高到了國際水平。“20世紀80年代初,我們有一個畢業生去美國一所大學考研究生,五門基礎課全考了A。他們的系主任非常驚訝和敬佩,問那個學生北大化學系主任是誰?因為我負責具體工作跟學生接觸比較多,所以學生給了我的聯系方式。他們那邊系主任就寫信給我說,我們非常佩服你們,培養的學生水平非常高,我們美國畢業的大學生來考試也沒有一個5門課全部考A的。後來我查了這個學生,在我們系裡也就是中上等水平,還不是最拔尖的。改革開放之初,發達國家對中國大學不了解甚至看不起,這件事情讓他們的大學覺得中國的學生、中國大學的水平還是很高的。”

  徐振亞老師在80年代初還負責了北大東門外新化學樓的建設協調工作。新化學樓建築面積超過2萬平方米,在改革開放初期的北大也屬于大型的基建工程,建築設計施工質量等要符合化學教學和研究的要求,大家都沒有經驗,徐老師勇挑重擔,出色地完成了與設計與施工單位的對接工作。“化學系的人誰也沒有管過蓋房子,總得有人管嘛,既然叫教學樓,大家就覺得應該是主管教學的管,所以我就去管了。”化學樓的建造和普通民宅、商用房都不一樣,和其他院系建築的要求也不同。徐老師組織了來自各個專業的5名教師組成一個小組,組員進行調查,并參觀别的學校、實驗、化工廠等,有問題時組織開會研究讨論,再做決策,這樣比較圓滿地配合建築單位完成了新化學樓的設計、施工工作。

 

    

 

  05/ 在平反冤案時立身坦蕩

  毋庸諱言,徐振亞老師在北大工作之後的二十多年裡,學校的教學秩序受到了各種政治運動的嚴重幹擾,徐老師處理政治問題也表現出了相當高超的智慧和非常嚴謹、清正的工作作風。“劃右派那一段我剛好是休産假,算是比較幸運地躲過一劫。文革時期,雖然我是系領導之一,但也幸運地沒有被貼過大字報,沒有受到批鬥。隻有一次,一位教師給我貼了一張大字報,但不到半個小時就沒有了。那個時候沒人敢撕别人的大字報,我還問是誰把這個大字報揭掉了,原來是貼大字報的人自己的愛人揭的,因為他愛人不同意上面寫的内容。大字報裡說我侵占辦公室,但當時系主任加我還有行政秘書三個人,在老化學樓108,共用一間十幾平米的辦公室,主任一張桌子,我一張桌子,旁邊秘書還有一張桌子,這是有目共睹的,我侵占什麼?所以他老婆一看,覺得不能這樣胡說八道,就把它撕掉了。”

  在政治風暴中徐老師沒有受到嚴重的沖擊,但很多人就沒這麼幸運了,所以文革結束後有很多冤假錯案需要平反,這又是一項繁重且費力不讨好的工作。徐老師因為資曆老、能力強,有很高的政治覺悟和素養,是受到領導和群衆普遍信任的人,所以又被學校抽調去直屬教委(後來的教育部)領導的核查辦進行校内教職工的平反工作,同時兼任化學系副系主任。“核查辦由教育部代表及從各院系抽調的工作人員組成,因為涉及校級領導,所以平反工作要由更高一級的部門組織。抽調來的成員一共5人,1個組長4個組員,組長來自俄語系。由于事關重大,我們當時在九公寓一個封閉的區域辦公,閑雜人等不得進入。平反工作由所有成員分工,我主要負責四位校領導陸平、彭珮雲、戈華、黃一然及60位非正常死亡師生的平反工作。四位校領導的平反材料由本人或家屬(因為有人已故)審閱、反饋意見,我再進行适當修改,經本人或家屬同意後放入檔案。非正常死亡的60位師生,則是由他們原來所在院系拟材料,經過我審查、指導修改後,再給家屬看,也經家屬确認後,再放入檔案。這個工作我們做得很細緻、周到,基本沒産生太大的糾紛。”

  平反工作頭緒繁多,曆史跨度大,而在那個混亂年代各種材料和證據又殘缺不全,最終形成尊重曆史事實并使受害者滿意的結論并不容易,所以一直持續了四年,到1984年結束。

 

  徐老師近百年的人生經曆豐富多彩,在大約三個小時的采訪中雖然隻是一閃而過,但我們已深深領略到她老人家高尚的情懷、堅定的生活信念和職業操守。社會風雲變幻,個人無法左右,但隻要擁有善良與勇氣,就可以成就精彩的人生。

 

  采訪 | 郭九苓、肖熠

  錄音整理 | 黃冬笑

  排版| 徐嘉

  文字編輯 | 黃冬笑、郭九苓

  審核| 徐振亞、高珍

  

教師ftp
在線辦公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