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t365
首頁» 專題專欄» 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 克己助人,有遇則安——訪化學學院李克安教授 (上)

  克己助人,有遇則安——訪化學學院李克安教授 (上)

 

  李克安教授是一位從教學與科研工作中被選拔出來的懂管理、會管理的老師,他在主持北大教務部工作期間為我校建立現代化的大學管理體系做出了很大貢獻。本文以李老師的成長經曆及人生軌迹為主線,試圖理清他面臨困難和人生選擇時是如何思考和應對的。

 

  李克安,KeAn Li男,1945年1月生于江蘇省建湖縣鐘莊鄉三岔口,beat365化學系(學院)教授。曾在家鄉的曾西小學、陳村實驗小學、英文小學上學,1959 ~1965 年在鐘莊中學(曾叫秉文中學)讀書。1965年考入beat365化學系,1970年大學畢業,留校任教。1984~1985年到美國亞利桑那(Arizona)大學工作進修一年。曾擔任beat365官方网站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正高二級),博士生導師。他曆任beat365化學系副主任、分析化學研究所所長、beat365教務部部長、beat365副教務長(專職)等職。在beat365退休(2009年)後,擔任北京吉利大學副校長五年,主管教育教學工作,在此期間經教育部批準該校為計劃内本科大學(2013年)。2020年吉利大學遷到成都辦學後,他促成該校與beat365的合作,并将其在北京的原校園并入beat365,成為beat365的昌平新校區。

  曾兼任中國繼續工程教育協會副理事長、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高等教育評估分會副理事長、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理科教育專業委員會秘書長、中國發明協會高校創新教育分會副理事長、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研究會常務理事兼化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等。還曾任教育部非化學化工類專業化學基礎課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高等理科教育》副主編,《分析科學學報》副主編,《化學通報》、《中國大學教學》、《beat365教育評論》等雜志的編委。

  指導博士生20餘人、碩士生10餘人、博士後3人、訪問學者和進修教師10餘人。主持8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2項省市級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的研究課題,參加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的重大課題,發表科研論文300餘篇。主持教育部、北京市教學研究項目5項,發表教學研究論文20餘篇。曾榮獲中國分析測試科學技術一等獎2次、二等獎3次。作為第一申請人的科研成果榮獲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2003年),另一項科研成果獲河北省科技成果二等獎(2004年)。

  主持和主講本科生課程和研究生學位課程“定量化學分析”、“分析化學”、“分析化學中的數值方法”、“痕量物質的分離與富集”等。他作為主持人的“分析化學”系列課程被評為創建國家理科名牌課程的優秀創建項目,2003年北大“分析化學”課程分别被評為北京市級和國家級精品課程。曾榮獲北京市教學成果特等獎1項、一等獎5項、二等獎10餘項,榮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1 項、 二等獎2項。曾擔任國際奧林匹克化學比賽中國隊教練,連續6年獲原國家教委、中國科協“做出突出貢獻”的表彰證書。

  主持、參加或組織編寫的已經正式出版的教材和著作有10餘本,其中《分析化學教程》為國家“十五”規劃教材,2006年被評為北京市精品教材。作為教育部聘請的專家參加了幾十所大學的本科教學工作水平、理科人才基地、工科課程基地和獨立學院辦學水平評估等工作。擔任北京市高等教育質量年報專家組組長6年。受教育部和beat365指派,到國外幾十所大學參觀訪問或參加國際會議。

  2001年獲寶鋼教育獎特等獎(全國共10位獲獎者)。2004年榮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06年獲北京市教學名師獎。2008 年獲北京市普通高等學校教學管理标兵稱号(北京市共10位)等。

 

  01 /艱苦的農村生活:

             窮且益堅,脫穎而出

  李克安,1945年1月出生于蘇北建湖縣一個貧苦的農民之家,是家中長子,另有弟弟妹妹6人。在經濟極不發達的解放前,家裡生活之艱難可想而知。所幸父親李如保是一個非常勤勞而且能寫會算的知識農民,上過幾年私塾又自學成才,聰明并有遠見,解放前參加淮海戰役的支前工作并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産黨,解放後長期擔任區、鄉和公社的領導幹部,曾經當過江蘇省第三屆黨代會代表,并有幸在會上見到了偉大領袖毛主席。在父母的操勞和支持下,李克安和弟弟妹妹們都得以上學讀書,并成家立業。李克安作為大哥,從小要幫父母幹農活、做家務、照顧弟弟妹妹,不過李克安非常懂事,從不怕苦怕累,受到左鄰右舍的交口稱贊。

 

  

   李克安兄妹四人與父親在一起

  (攝于1967年,後排左一為李克安)

 

  1953年9月,李克安8歲多的時候,到離家約兩裡地的曾西小學報名上學。曾西小學是所謂“初小”,隻有小學1-4年級,5、6年級要考到另外的所謂“完小”(也叫“高小”)再繼續讀完小學。曾西小學的“辦學條件”難以想象的差,教室是土坯和稻草蓋的,漏雨又漏風,這在夏季多雨、冬天陰冷的南方,老師和學生在裡面教書讀書非常不舒服,有時可以說是非常狼狽。剛開始時全校隻有一個班,從一年級到四年級約40人同時在一間教室上課,到三年級時條件有所“改善”,學校多了一間教室,1、3年級一個班上課,2、4年級在另一個班上課。如此艱苦的環境并沒有影響李克安的讀書熱情,他每天早起把一家人早上要吃的粥煮好,還和幾個要好的同學比着誰能早到學校,有時天不亮就來到學校,老師都還沒起床。

  1957年7月,李克安初小畢業,接着報考陳村實驗小學的完小并被錄取。那個年代勞動最光榮,很多學校實際都是半工半讀,完小也經常組織學生參加農業勞動,還讓學生自制土坯支持學校建設。李克安除了學習努力,還搶着幹重活、累活,這在小學生中是非常少見的,也因此被同學們稱為“大呆瓜”。教導主任王玉站老師知道了這件事,就在全校大會上表揚李克安,說社會主義建設就需要這樣的“大呆瓜”,号召大家向他學習,李克安也因此深受鼓舞。

  1959年9月,李克安考入家鄉的秉文初中(後改名為鐘莊中學)。建國初期,農村教育還極不發達,上初中不但有考試而且錄取比例很低,李克安所在的小學班級幾十個人隻有兩人考上了初中。這時恰逢“三年困難時期”,學生差不多每天都要下地幹活,而且經常食不果腹。李克安由于勞累并且吃不飽,經常頭暈、咳嗽,還生過一場大病,但他以驚人的毅力挺了過來,并以優異成績考取了高中。建湖縣的三所高中1962年總共隻招收約200位高中生,而當年全縣初中畢業生有2000多人,考取難度可想而知。

  高中三年,李克安仍然要花很多時間到農村勞動,當時離建湖縣不遠的鹽城縣出了一個被廣泛宣傳的青年典型董加耕:他雖然成績優異但不考大學,紮根農村建設并做出了一番成績。李克安作為長在紅旗下的青年學生,自然積極響應黨的号召,在高中時期不但遞交了入黨申請書,也想向榜樣學習,回鄉務農。學校領導知道後給大家做工作,“參加高考也是黨的要求,黨的需要,一切聽從黨的召喚”,于是李克安正常參加了1965年的高考。考試時毫無心理負擔,考試結果怎樣也完全不當回事,高考結束後馬上回家參加生産隊的勞動。

  一直到8月底,李克安收到了beat365化學系的錄取通知。這是光宗耀祖的大喜事,家裡人都很高興。北大馬上就開學了,家鄉發大水,怕趕不上學校開學,親戚還幫着給北大發了電報,向北大請個假,說可能會晚到幾天。李克安老師回憶當年的情景時說:“我沒考慮那麼多,也沒覺得自己很了不起。當然能去人人向往的首都北京上大學,自然也挺高興,那時想的主要是怎樣更好地參加國家建設。”“那時候報志願是很盲目的,能了解的信息非常有限,更沒有專家可以咨詢。我報化學主要是因為我們高中教化學的劉純英老師,我覺得她課教得特别好,對同學很熱心,于是我們很多人喜歡學化學。我和一個要好的同學唐登志都報了化學專業,我報了北大化學系,他報了中科大的化學系,結果都考上了。”

 

  

  鐘莊中學考上大學的幾個同學在北大

  (攝于1965年,左二為李克安)

 

  02/文革期間上大學:

             天時不利,自強不息

  “因為我中學就遞交了入黨申請書,這個是放在檔案裡的,所以來到北大後我自動成了化學系一年級的入黨積極分子,參加黨課學習,到了第二年4月份我就被發展成黨員了。這對我這個來自偏遠農村的學生來說是意外之喜,感覺受到了組織上的關懷和照顧,也因此思想負擔有點重。而且我們中學教學條件跟大城市根本沒法比,我好多知識有所欠缺,特别是對化學來說非常關鍵的實驗,我基本沒做過,再加上普遍話也說不好,所以大學第一學期我學習成績其實不太好,然後就更緊張、壓力大,導緻失眠,學習就更吃力了。”

  “于是我就想辦法調整。先是停止了午休,中午到圖書館看書、做作業,下午去鍛煉,到頤和園的湖裡遊泳,冬天就在未名湖練滑冰。這樣就把自己弄得很疲勞,晚上就容易入睡,我的學習也逐漸适應和趕上了。我和從家鄉來的唐燦順同學商量去附近圓明園的田裡和農民一起勞動(當時圓明園裡到處是生産隊的農田),義務幹農活,出一身力,流一身汗,保持農民孩子的本色。”“後來,我覺得光幹農活還不夠,想能否去工廠參加那裡的勞動。我和唐燦順同學一起到北大東門外的化工五廠打聽,能否接受我們學生到廠裡勞動。當時接待人員說歡迎,但要單位開一個介紹信。我們不得已才找級主任老師說這件事,他才知道我們去農村勞動的事情。”

  “1968年底根據毛主席指示開始大規模的‘上山下鄉’運動,1969年由于中蘇關系緊張,林彪發布一号通令,重要機構都要疏散以備戰。在這個大背景下,我們也下放到北京郊區山裡的農村勞動。以前北京的冬天比現在還冷,尤其山區,真是滴水成冰,同學們都凍裂了手腳,凍脫了皮,但沒有人叫苦,青年學生戰天鬥地的精神真是可歌可泣。我們男生女生都住帳篷,吃窩窩頭,幹最重的體力活。像後來成為我愛人的段曉青,出生于北京的高幹家庭,以前根本沒吃過這樣的苦,但那時她能一下子扛走一袋水泥(足有100斤重)。”

  “1970年3月,我和曉青非常幸運地被組織分配留校工作。我們化學系65級同學大多數被分配到基層單位,很多人到了農村、廠礦等非常邊遠的艱苦地區,吃了很多苦,經曆了更多的考驗。”

 

 

  美麗的北大留下了我們

 

  03/初上講台:

             有教無類,亦師亦友

  李克安留校工作的當年,北大、清華招收了第一批“工農兵學員”。工農兵學員是從工廠、農村和部隊推薦入學的,不考慮知識基礎,主要考查的是政治素質,大部分是基層幹部和工作骨幹,他們上大學的目的是“上、管、改”,即上大學、管理大學、改造大學。面對這樣的學生,教學難度可想而知。

  “我留校當年即參與了70級工農兵學員的招生和教學工作。這批工農民學員文化水平和年齡差距很大,有的學員年齡四五十歲了,但小學都沒畢業,你給他講代數,但他對一個字母為什麼能代表一個數字這樣的入門問題無論如何理解不了。而且他們都是在生産一線吃過苦、流過汗的,有着強烈的自豪感和榮譽感,又有‘上、管、改’的‘尚方寶劍’,很難沉下心來學習。”

  北大化學系有很多造詣高深的知名教授,李克安老師被留校應該主要看重的是他吃苦耐勞的工作熱情和工作能力,最初其實并沒有把他當教員看待,主要任務是行政和學生工作,畢竟受文革影響李老師隻接受了一年正規的大學教育。第一屆工農兵學員特别難教,大家也都沒有經驗,這個難啃的“硬骨頭”就留給了剛參加工作的李克安這批年輕教師,但李老師居然出色地完成了這一工作。一些工農兵學員成長為真正的學術人才,其他人知識水平也有顯著的提高,畢業後大都勝任了更重要的工作崗位。李克安老師也在教學中不斷提升自己,從此走上教學和科研工作崗位,成為了一位受人尊敬的名師和卓有成就的學者。

  為了響應毛主席大學生千裡拉練的号召, 北大組織師生到北京北部山區拉練一個月,化學系為此組織了三個連的部隊建制, 李老師被編到其中的一個連, 并且擔任事務長, 負責全連的夥食和打前站。那時不像現在,北京山區農村還極為貧困,交通閉塞,土地貧瘠,不少地方一年到頭沒有外面人進來。村民缺衣少食,更沒有包括自來水和電力在内的現代生活設施,生活真的是一窮二白。李克安老師跟大家一起又經曆了一次千辛萬苦的磨煉。

  1971年5月8日,李克安與段曉青喜結連理,從此開始了風雨同舟、相互扶持的幸福美滿生活。婚禮上,雖然相處不久,但已和李克安老師結下深厚“革命友誼”的70級工農兵學員和其他同事一同到場祝賀。

 

  

  2010· 夫妻同心照

 

  1972年化學系重新招生,這次在基層推薦的基礎上還增加了簡單的文化課考試,共招收了75人。另外學生入學教育中增加了世界觀改造的内容,學生學習熱情很高,學習态度比較端正,整體學習面貌大為改觀。化學系黨總支讓李克安老師擔任 72級黨支部書記兼年級主任,主抓思想政治教育和生活管理工作。李克安老師主持的入學教育非常成功,第一周就有30多人遞交了入黨申請書,可見大家努力向上、追求進步的熱切心情。1973年冬天,北大開始修建新圖書館,本着“多、快、好、省”建設社會主義的精神,很多建築工作由北大師生承擔。李克安老師帶領化學系72級同學參加了挖地基、運土方的工作。當年這樣的集體勞動,經常會有勞動競賽,李老師的團隊一天開挖的土方量,男女生平均達到了4立方多,創造了當時全校最高紀錄,受到通報表揚。那時沒有什麼機械作業,勞動工具隻有鐵鍬、釘鎬、手推車之類,又是大冬天,人均4立方要非常大的勞動熱情和幹勁才能做到。由此也可以看出,李老師有出色的鼓舞和組織能力,能充分調動大家的工作熱情,得到了大家的支持和信任。

  兩年之後李老師調任化學系辦公室主任。兩年的朝夕相處,72級同學與李老師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同學之間也形成了牢固的凝聚力。直到今天,他們還經常組織活動,并邀請李克安夫婦參加。有事路過北京時,也一定要到李老師家裡來看望。一個團結一緻、奮發向上的集體往往能創造奇迹,化學系72級的同學畢業後在各個領域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不少人擔任重要的領導職務,還有一些人在學術上做出了重要貢獻并晉升了教授。

 

  

  北大化學系72級學生(部分)與老師合影

  

  其後幾年,李老師仍然參加了73、74級,特别是76級工農兵學員的教學及學生工作。76級是最後一批工農兵學員,不知何種原因其中一些同學基礎特别差。在李老師建議下,經系裡研究并報學校批準,系裡把最困難的20多名學生抽出來,組成小班單獨教學。小班也單獨設黨支部,李老師兼任支部書記和數學課輔導老師。小班同學不但學習有困難,精神壓力也很大,需要細緻耐心的思想工作,真正把他們當成朋友,才能把教學及相關工作開展好。在這方面,李老師也付出了大量的時間精力,當然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小班同學畢業後都愉快地投入了新的工作,不少人還做出了很有水平的成績。

  李克安老師也在以工農兵學員為主的教學工作中邊教邊學,把因文革而影響的學業彌補了過來。“數學課程教完以後,到了二年級的時候,以專業課為主了,我就輔導無機化學、分析化學等。輔導分析化學時,教研室的彭崇慧老師看到我比較認真負責,很用心地教學生,比較符合她的治學風格,就跟我說:你别轉了,就在我們這兒落戶吧。于是我就正式歸屬分析化學教研室了。然後又根據同一教研室童沈陽老師的建議,加盟了童老師領導的光度分析課題組,開展有機試劑的合成和光度分析應用的研究,明确了我科研的大方向。此時我還擔任化學系黨總支委員兼學生工作組組長。”

  現在是二十一世紀,文革結束和改革開放已經40多年了,中國的經濟、科技、文化建設都有了翻天覆地的進步,教育也早已撥亂反正,走上正軌。工農兵學員是特殊曆史時期的特殊産物,可以說是中國大學教育面臨的前所未有的難題。讓隻有小學文化程度的人直接接受大學教育真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不由得不敬佩李克安老師那個時代的北大教育工作者。1970、72、73、74、75、76級工農兵學員的知識與技能普遍達到了大專或以上水平,一些人達到了正規大學畢業的要求,并在以後成為工程師、博士、學者、教授,甚至院士。

  改革開放以後的經濟發展要靠人力和埋頭苦幹,但更重要的是要靠知識與科學技術,而科技發展需要有知識的人來推進。文革期間全國停課,人才斷檔十年,所以李老師他們苦心孤詣在文革期間所從事的教育工作,為後來我國經濟、科技、教育的大發展貢獻了一份重要的力量。更重要的是,李老師及之前的師生仍然保持着自力更生、努力學習與刻苦鑽研的精神品質,這使文革結束後大學及全國上下都迎來了欣欣向榮的景象。

 

  04 /分析化學學科建設:

             薪火相傳,勇擔重擔

  “1977年大學恢複招生,1978年又為了滿足國家建設對人才的迫切需求而辦了回爐班,即通過考試招收1963、64、65級因文革影響而未完成教學計劃的畢業生回校補課,然後重新分配工作。系裡指定我為回爐班招生考試錄取工作的負責人。化學系三屆同學共錄取了30人,學制二年,結業後被用人單位一搶而空,可見當時對人才需求的迫切,也說明我們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

  “文革結束後的幾年中,我每年都擔任分析化學課程的輔導老師,同時也擔任化學系開設的大專班分析化學課程的主講老師。在彭崇慧和教研室其他老師的帶領下,我的知識水平和教學能力又有了長足的進步,這幾年也是我科研工作的起步階段。因為那時教學參考資料非常匮乏,1981年我與常文保老師加班加點編寫并出版了《簡明分析化學手冊》(beat365出版社),成為國内各個大學化學專業的教學參考書,也是化學工作者常用的工具書。”

  “20世紀80年代初,正是計算機和信息技術大發展的前夜。童沈陽老師敏銳地意識到了計算機對分析化學研究的重要意義,在他的努力下,課題組先後購買了可編程序計算器、袖珍計算機、台式計算機。我也覺得這會是一個有很大發展的新領域,于是自學了彙編語言與Basic語言,又自學了數理統計、線性代數、數值方法等高等數學課程,嘗試解決分析化學的理論計算和實驗數據的統計處理,并編寫了相應的計算機程序。由于起步早,我運用這一新工具取得了很多新成果,在相關期刊上陸續發表了幾十篇文章。以這一工作為基礎,我還開設了一門研究生課程,并在1990年2月與童沈陽一起出版了《分析化學中的數值方法——計算機在分析化學中的應用》(beat365出版社)一書。”主動研究學習新的科研進展、新的工具和技術手段,正是北大老師的普遍特點,也正因為如此,北大的科研與人才培養才能不斷向前發展。

  

  

  當時分析化學教研室的部分老師(左)和童沈陽先生的課題組成員(右)

 

  改革開放之初,學術界和國家領導人都普遍意識到我國在科技和教育方面嚴重落後的局面,所以想辦法支持高校師生出國留學或訪學,向發達國家學習。1984年9月李克安老師被北大公派出國,到分析化學領域的著名教授Freiser先生(美國Arizona大學)的研究室做訪問學者。本來按照國内大學的培養習慣,都是導師或項目負責人分配科研任務,甚至指定閱讀文獻,規劃好科研路線,但那時美國的大學已經完全是自主研究模式了,導師隻是對學生本人提出的研究項目和研究計劃進行一些指導,讨論一些問題,對此剛走出國門的很多留學生都有點不适應。

  剛到美國,Freiser先生就對李克安說,你用兩周時間做調研:本實驗室有什麼儀器設備和研究項目,然後自己去圖書館查閱文獻資料,提出自己的研究課題和研究方法,再找他彙報和讨論。李克安老師迅速投入工作,結合實驗室的特點和導師的科研興趣,兩周後提出的研究項目和研究方案得到了Freiser先生的肯定和慷慨資助。在接下來的研究工作中,李克安更是發揮了自己勤奮、嚴謹、專注的特點,經常加班加點,工作到深夜,節假日也不休息。“我加倍努力,一是曆來的工作習慣,二是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同時心裡也有點為北大和中國人争光的意思。”

 

  

  中國訪問學者和美國朋友在一起

 

  一分汗水一分收獲,聰明加努力會有更豐厚的回報,李克安老師在美國的研究工作從無到有,隻用一年時間就發表了三篇高水平的論文。對李克安的工作态度和所取得的成果,Freiser先生非常滿意,所以一年後當李老師要按計劃回國時,Freiser先生極力挽留其繼續讀博士,還主動提出可幫忙解決妻子與孩子到美國的訪學與入學問題,對此李克安老師婉言謝絕了。

  “我當時很清楚如果留在美國繼續深造的話,科研工作無疑會有更大的發展。但我是北大派出來的,機會難得,無論是逾期不歸還是申請延長都會惹人說閑話,影響不好,所以權衡再三,我還是準時回來了。”對于李老師這個決定,用今天的标準也很難說是對是錯,但有一點是肯定的,李老師及同時代的優秀學者所表現出的先公後私、心系祖國的家國情懷非常令人敬佩。此次歸國之舉或許影響了李老師在科研領域的地位,但他以後的工作為北大的教育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影響和造就了更多的人才,可能更勝于專注于科研道路。

  回國之後的十餘年時間裡,李克安老師潛心教學與科研工作,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也為分析化學這一學科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科研方面,我主要從事化學計量學、痕量物質的分離富集、分析試劑的合成及分析應用的研究、大分子生命物質與小分子反應及其應用的研究等,成功申請并獲得6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還參加了兩項基金委重大項目的研究。先後在國内外重要期刊上發表300多篇科研文章(其中SCI收錄150多篇),榮獲中國分析測試科學技術一等獎2次、二等獎3次,還榮獲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和河北省科技成果二等獎。”

  “教學方面,1989年在彭崇慧老師的特别推薦和堅持下,我擔任了定量分析課程的主講教師。之後彭老師退休,我又兼任分析化學課程的教學組長、分析教研室副主任,負責全校(包括北醫、環境、生物、地學等專業)分析化學課程的教學安排和課程建設。再後來我還擔任分析化學研究所的副所長、所長,同時兼任化學系副主任。幾年中我組織老師們寫作并出版了十幾部教科書,其中有影響的著作有《分析化學教程》(122萬字,為國家‘十五’規劃教材,還被評為北京市精品教材)、《分析化學》(歐洲版,150萬宇,與吉林大學金欽漢教授一起組織beat365、吉林大學的老師們共同翻譯)、《基礎分析化學實驗》(第一、二、三版)、《分析化學——定量化學分析簡明教程》(第三版)、《Quantitative Chemical Analysis》(英文版教科書)等。我負責的‘分析化學系列課程’獲評教育部創建國家理科名牌課程的優秀創建項目,2003年榮獲北京市和國家級精品課程,先後獲北京市優秀教學成果一、二等獎,我也榮獲北京市教學名師獎。另外,我還教授研究生課程‘分析化學中的數值方法’和‘痕量物質的分離富集’。”

  “從我擔任分析化學主講老師開始,就謀劃一個想法:分析化學,在全校影響這麼大的一個課程,我們應該把它建設好。化學系四大基礎課是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物理化學,後來又增加了結構化學,其中分析化學是比較薄弱的。最主要的問題是,雖然分析化學在各個學科和工業生産中有非常廣泛的應用,但其實驗性和操作性強,而理論性偏弱,知識體系比較松散,以至于一度出現要分散分析化學到其它二級化學學科中的聲音。我們教研室一緻認為,這麼重要的一門課程,如果不作為一門學科獨立存在,其教學質量和研究水平無法保證。針對分析化學的弱點,我們教研室很早就注重課程建設和教材編寫,經過幾代人幾十年的積累,分析化學的教學與科研工作在人才培養體系中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也穩固了學科地位和未來的發展預期。這一點像武漢大學、南京大學等很多兄弟院校的化學系在專業與課程設置方面都參考了我們的經驗和成果。”

  分析化學是科學研究和工農業生産的“眼睛”,研究的課題可以非常“高精尖”;另一方面,分析化學的常規方法和操作也有大量的實際應用,需要很多技術熟練的工作人員。實際上分析化學專業的學生就業情況一直比較理想。在學科發展方面,這些年物理、生物、材料、化工等學科的新進展對分析化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有很多新的手段加強了分析測試能力。從學術角度來看,這些新的分析手段放到其他學科都不太合适,也隻能整合到分析化學裡開展系統地研究和教學工作。北大是一所研究型大學,分析化學作為一個獨立的學科是很有必要的。

  “分析化學的教材與課程建設是從張錫瑜先生開始的,張先生是一位純粹的學者,雖然生活非常清苦,但無欲無求,專注學術。關于張先生有一個典故:晚上已經睡覺了,突然想起個什麼問題,要起來去鑽研一下。那是冬天,他邊想邊把褲子當上衣穿,結果半天套不上去。即使在文革時期,張先生還自己整理和改進了分析化學的知識體系和教學體系。然後是彭崇慧老師,她是張先生的學生,傳承了張先生的教學思想與知識體系,但她最突出的特點是對學生非常好,真是當成自己的兒女來看待;她也非常關心同事,不管是生活上還是事業發展方面。所以彭老師深得學生的愛戴和同事們的信任,為分析化學的可持續發展及同事間團結互助、共同努力做好教學與研究工作起到了極為關鍵的作用。”

  “彭老師心直口快、個性鮮明,她要認為誰好,就不遺餘力地支持你;她要認為你做得不對,批評起來也不留情面。嫉惡如仇,為人正直,周到體貼,所以大家都非常親近她。她的教案、講義對我毫無保留,聽過我講課後覺得比較滿意,就放心大膽地把課程交給我了。她因為要照顧生病在床的愛人李标國老師,退休比較早,其實再講幾年完全沒問題。”

  “我和趙鳳林老師之後是劉峰老師(比我們小十歲左右),然後是李娜老師(她比劉鋒也小十歲左右),現在李娜也差不多選好接班人了,所以我們分析化學教師團隊和梯隊建設得很好,工作傳承有序,團結一緻,我覺得這也是學科發展的一個關鍵因素。”

 

  

  北大分析化學教學組主要成員(李克安任組長)&分析化學課程的幾代主講教師(部分)合影

 

  1996年夏季,李老師被任命為學校教務處處長(後改稱教務部部長),但李老師作為教授,教學、科研負擔并沒有減輕,仍擔任分析化學教學組長兼主講教師,同時擔任學術小組組長,招收博士生、碩士生、博士後、進修教師和訪問學者。好幾位受李老師指導或合作的同學在所在單位擔任負責人,當了教授,有的同學成為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長江學者、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等。

 

  

  光學分析和生化分析課題祖(李克安任組長)

 

  采訪記者 | 郭九苓、李娜、呂占霞、高珍、肖熠

  錄音整理 | 郭九苓

  圖文排版 | 祝晨旭

  文字編輯 | 郭九苓、李克安

  審核 | 李克安、呂占霞、肖熠、高珍

  

教師ftp
在線辦公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