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t365
首頁» 專題專欄» 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 心靈之教——訪化學學院彭崇慧教授

  心靈之教——訪化學學院彭崇慧教授

 

  言教聽得到,身教看得到,心教感受得到。幫助學生塑造美好的心靈,使之成為積極向上、關愛他人的人,無疑是教育者們追求的境界。彭崇慧老師桃李滿天下,是很多學生心目中的心靈導師,那應該是因為,她滿懷激情、關懷他人、坦坦蕩蕩、默默奉獻的為人處世之風,已成為學生們人生道路上的那盞明燈。

 

  彭崇慧ChongHui Peng,女,beat365化學系教授。1934年生于重慶,1953年于重慶南開中學畢業并考入beat365化學系,1957年留校,一直從事分析化學基礎課教學工作,1992年退休。

 

  01 /求學經曆::

         快字當頭,時代先鋒

  彭崇慧老師1934年生于重慶,童年正是抗戰時期,從小又體弱多病,經曆了難以想象的困難生活。父親隻上過小學,十四歲即去上海當學徒,曆經世道艱難,所以發奮讓孩子們上學讀書。“孩子也都懂事,我們家裡面兄弟姐妹7人,5人在重慶南開中學畢業(編者注:重慶南開中學建于1936年,是著名教育家張伯苓先生創辦的南開系列學校之一,學校因愛國和教學質量高而聞名),基本都上了大學,解放後成了三位教授,四位高工。”

  抗戰時期重慶多次遭到日寇狂轟濫炸,彭老師家搬到鄉下親戚家裡躲避。“以前小學分初小跟高小,我因為戰亂沒念初小,在鄉下的時候别人家裡有家庭教師,我在那旁聽了一段時間。到10歲的時候,家裡說總得念個學校,就把我送到離家百裡遠的歌樂山的一個教會小學,因為我大姐在歌樂山那邊一個藥科專科學校上學,可以照顧我。學校管理極嚴格,早上一吹哨子就起床,再吹哨子要把被子疊好了,再吹哨子做鍛煉,再吹哨子吃飯,再一吹就得馬上停下碗筷。”

  “剛開始我每天都吃不飽,肚子餓得咕咕叫。所以從那時起我就養成了一個習慣,做什麼事情都趕快。可以說我這一輩子就得益于快,什麼事情到了我這兒馬上做完,從不拖拉,我還可以同時做幾件事情,無師自通地有時間管理概念。不但做事快,特别是上級有什麼号召,我馬上積極響應。一解放我就入團,入團以後我就當幹部。中學的時候抗美援朝,我寫血書要求參軍。在北大上學的時候我當團支部書記,并入了黨,連後來下放勞動我都是搶着去。”

  “我小學學習其實不太好,基礎差,也不太愛學習,就喜歡唱歌。考初中前一個月,我三姐給我補習,主要是補數學,結果我數學考了滿分,被重慶南開中學錄取了。中學我的成績就很好了,因為我特别認真,而且講究學習效率。重慶南開中學的教學質量是非常高的,1953年我們150多人畢業,六十多人考到北京,十幾個人到北大。”

  “大學報化學是受我叔叔的影響,他留德的時候學的化學專業,還跟朱德一起照過相。我大姐二組上了藥學系,大哥學化工,弟弟學生化,三姐是防化兵,原就讀于南京大學的化學系,就二哥一個人跟化學不沾邊。”

 

  

 

  “到了北大,前三年我是團支部委員,那時支委會每天中午吃飯時都要一起研究、讨論班裡同學情況,哪個生病了,哪個同學經濟有困難,哪個同學學習上需要幫助等。那時大家集體榮譽感特别強,我們會盡量幫助學習有困難的同學,因為如果有人考試不及格,我們就當不了先進班集體。特别是我們上一級由于院系調整,學生基礎參差不齊,有30多人留級到我們53級。我們級入學錄取分數很高,成績比較好,所以這30多個人是我們重點關注的對象,要保他們都及格。我們甯肯自己沒有時間複習,也幫助同學。到四年級,我選了分析化學專業,還當上了團支部書記,就更忙了。1957年我畢業留校,在分析教研室工作。”

 

  02/教書育人:

             愛如潮水,從嚴治學

  “畢業留校後我首先做助教,主要任務:上實驗課,為分析化學課做輔導、批改作業。那時我經常深入到學生宿舍,給學習困難的學生補課、答疑,讓他們能跟上學習進度。我還主動搬到學生宿舍住過一段時間,因此和學生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在我結婚時,學生還送來禮物。我這一輩子就是喜歡學生,看到他們就覺得很親切!”

  “文革期間,雖然招收了幾屆‘工農兵學員’,但教學極不正常。比如不讓在課堂裡教,要去工廠向工人師傅學。分析課搬到首鋼分析實驗室,向工人師傅學操作。我冒着風險,在工廠裡找來黑闆,暗地裡給他們講課,補基礎,講解理論知識。至今同學們提及此事,還說深深地感謝彭老師。在和同學們同吃同住同勞動的同時,我也和同學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畢業後直到現在,他們常來看望我,還給我慶祝六十、七十、八十歲生日。”

  “文革後,首先面臨的問題是建立教學班子。本來作為高校老師,科研和教學都是必須要做的,但長期以來有種說法:搞科研是輸入,搞教學是輸岀,所以大家都願意搞科研。有些搞教學的人是抱着‘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的觀點接受教學工作的。但對我來說,我喜歡學生,就是喜歡搞教學。學院讓張錫瑜先生挑選教學助手時,他選擇了我,我很高興!”

  “當時分析教學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缺乏實用教材。文革前使用的教材是以我為主編寫的講義,當時我是助教,編寫的内容實際是張先生講課的總結,但随着時代發展,内容有點陳舊了。于是大家一起查文獻、查看國外教材,然後作專題報告。我在組裡作了‘酸堿平衡的處理’報告後,又在全國分析化學教師交流大會上報告,還受到好些學校邀請前去作專題報告,受到大家稱贊。當時真是應接不暇!1980年我編寫的《酸堿平衡的處理》、81年張先生和我合編的《絡合滴定原理》先後在北大出版社出版,而後國内分析教材多以這兩本小冊子為主要參考書。不少學校分析老師紛紛來北大進修,81級上分析課時,就有來自吉林大學、山東大學等七個學校的分析教師。當時我們還讓他們承擔一些助教工作,比如批改作業。”

  “而後在張先生指導下,仍以我為主将舊講義修改并加入新的内容,編成了《定量化學分析簡明教程》,于84年由beat365出版社出版。此書于88年被國家教委評為優秀教材一等獎。作為第一作者,我獲得政府特殊津貼。實際此書是在張先生親自指導下完成的,也是他多年教學經驗總結,理應由他作為第一作者,但張先生一再推辭,無奈我成了第一作者。”

 

  

 

  “從79級開始,我承擔講大課任務,化學系每年學生人數在150到180之間。沒有擴音器,我也不習慣用它。為讓大教室學生都能聽清楚,我講課特别用勁,聲音特大,因此我講完課聲音就啞了。” 同學對彭老師講課的評價是重點突出、講得清楚、生動、聲音大,不會開小差,還得坐後排,因為前面有點震耳朵。

  “講課要深入淺出,多用圖示之類直觀形象的方法教學,而且要聯系實際,加深印象。如講數據處理一章中的有效數字時,我舉報紙上表示某物成份含量有多高時,常寫成含量為99.999%,有效數字達五位,這表示測定誤差為十萬分之一,意味着特别純似的。實際化學法測定含量誤差為0.1%,應該表示為99.9%。這實際是誇大宣傳!又如醫生根據化驗報告做判斷時也常出現問題,如血糖正常值是6.0,病者血糖達6.6時,有的醫生就判斷是糖尿病。其實用儀器查血糖誤差有10-20%,測定值即使達7.2,也不一定有問題,這會吓到病人!這都是對數據處理缺乏了解的表現。”

  “教學要嚴格要求,從嚴管理,考試要有一定難度,區别好、差,不讓分數貶值,我總是将學生平均分數控制在80分左右,特别要防止考試作弊。84級考試時,我提前了解到有個學生愛作弊,考試時我就一直盯着他。考完後他向同學說‘彭老師真厲害,眼睛一直瞧着我’,結果真是不及格。而後我給他輔導,補考及格了。畢業後回校聚會見到我時道歉說‘彭老師,真不好意思!’”

  “我講大課,自己輔導答疑,還親自改作業。在他們上實驗課時發給他們,并作點評,因此我對學生比較熟悉。文革後學生水平高,但也有因各種原因影響學習的。如86級一個學生是學校體育代表隊員,因受傷不能來上課,我便到她家(地質學院)給她補課,讓她能跟上進度。”

  “化學系曆來重視實驗課教學,分析實驗要求更高。操作規範、桌面整潔,洗玻璃儀器不能挂水、測定結果如實記錄,養成好習慣,受益一輩子。文革後帶實驗課的老師多是剛大學畢業的研究生,在上崗前我要親自培訓他們兩周,讓他們将所有實驗做一遍,不合格不能上崗。曾有一位來自協和醫學院的研究生,培訓結果未通過,不予上崗帶實驗課。有系裡老師說‘彭老師真厲害,碩士生還不能帶實驗課?’。我還在上實驗課時去檢查老師,考察學生。後來我去美國見到學生們時,他們都感謝北大對他們實驗的嚴格要求,說在北大養成了良好的實驗操作習慣,受益匪淺!”

  “我喜歡教學工作,那是因為我喜歡學生。學生年輕、單純、有朝氣,和他們在一起,特别輕松、愉快,心會永遠年輕!能和學生交朋友,得到他們的愛戴,那是最幸福的事!如前所述,從最初做助教開始,到文革中的工農兵學員,特别是文革後十餘年的教學工作中,我和學生們關系都是非常親切的。而在我退休後的一長段時間裡,和所有這些學生的關系非但沒有淡漠,反而更上一層樓。”

  “熱愛學生,要善于發現他們的優點,鼓勵他們前進,我在課上常表揚那些善于鑽研、成績好的學生,同時也不忘表揚那些成績不太好但很用功的同學,在課下和他們交心。過年過節時,經常會有學生來我家,我就給他們做好吃的。每年元旦前的學生晚會(這天是我兒子生日,我總是匆匆趕着吃完去參加學生聚會),我都會去到各個班級給大家助興,我表演的《我在北京天安門》和《小小螺絲帽》總是赢得學生們熱烈的掌聲。在歡樂的氣氛中,我深深地感到師生間距離縮短了,我成為了他們中的一員。”

 

  

 

  以前手機還沒普及的時候,每當元旦快來臨之時,我都會收到上百張的賀卡。那些真誠熱情的話語讓我久久不能平靜,好似一股幸福的暖流在胸中激蕩!下面摘錄一二:”

  “在我十五年學校生活所遇到過的老師中,您是最有個性、最關心學生的,我在您身上學到了比化學更重要的東西——怎樣做人。”

  “您上課精彩的講解,實驗課的嚴格要求,對我們的諄諄教導,慈母般的關懷,還有您親手做的點心……這一切構成了美好回憶。我上學能碰到您這樣好的老師是我三生有幸,今後無論在哪裡,每當新年鐘聲響起,我都會為您祈禱,願您永遠健康如意。”

  

  “退休了,特别是我愛人去世後,我有充分的時間接觸學生。我去過國内好多地方,每到一處,學生們都要開歡迎會迎接我,這同時也是大家聚會的機會。舉2021年在蘇州的大聚會為例,當時我在上海,開始是蘇州的江必旺(84級)和袁建棟(88級)邀我去蘇州。邵宏偉(84級,beat365蘇州校友會秘書長)知道後發布通知,稱彭老師将來蘇州,要開歡迎會,誰要參加請報名。結果有近百名學生報名!當時正是新冠疫情期間,若發生事故怎麼辦?我好擔心!最後還是舉行了,我真感動不已!學生送給我的書法作品上寫:學貴得師,更貴得母。這真是給予我作為老師的最高榮譽!”

 

  

 

  “我六次去美國探親,從西部入境、向北、向東、向南,最後看我兒子,實際上前面占了絕大部分時間,兒子說這哪是探親?是看望學生吧!我所見到的學生達數百人之多!每次聚會那熱烈的場面讓我好感動:不少學生是從遠處趕來,會上那熱情洋溢的、充滿感激之情的發言,讓我終生難忘!我好像當老師還沒當夠,當場還出考題考他們。都過去二、三十年了,他們還都答對了,北大學生就是棒!應學生邀請,我還去一些同學家中去,親眼看到他們的幸福生活,我更感高興!實際上大都是我每到一地,都是學生接送,還住學生家裡,好謝謝同學們啊!”

  “每次聚會後,我都會将照片整理,做成各種圖片和PPS,發到群裡,這樣在國内外各地的同學們都能看到。他們非常高興,向我緻謝,說‘感謝彭老師把我們聯在一起了!’我還給同學們制作了‘今昔照片PPS’。我去學校檔案室翻拍了同學們的入學照,加上他們的近照,兩者置于北大美麗的校景圖片上,加上同學們在校和畢業後的聚會照,再配上音樂,做成一個PPS。每班一個PPS,每年級五個PPS。72、74級缺入學照,我就将個人照放一起做成了‘全級福’。”

  “我參加了十多個學生群,看到有學生有成就、喜事,就用他(她)的照片做出賀卡祝賀。我還保留了同學們的地址,有人還常向我打聽化學系其它年級同學的情況或地址。曾有個85級學生在休斯頓去逝了,當地一位83級同學告訴我,請我通知85級同學。2010年化學系在上海召開校友聚會,那一百多同學的名單和地址是我提供的。我也參加了聚會,還分别和各年級同學合影。”

  “我已89歲了,可身體和思維都很好,别人問是什麼原因?我總是說因為我心态好,始終生活在師生歡樂的海洋中。因此在和學生聚會或群聊時,我都要感謝我的學生們,我還會說‘若有下一輩子,我還當老師!’最近85級群聊時,我又說了類似的話,同學們紛紛表示‘我們還當您學生!’”。

 

  03 / 為人處事:

             一身正氣,廣結善緣

  分析化學教學組具有非常好的教學傳承,是團結、互助、一代幫一代的團隊。這首先歸功于張錫瑜教授。他畢業于西南聯大,是國内分析界前輩,國内同業非常敬重他,經常有人來向他求教。他是那種傳統的羞于談功利的純粹學者,生活十分簡樸,一次在大講堂(以前的大飯廳)開教授會,門衛以為他是工地的工人,差點沒讓他進去。

  “張先生治學嚴謹,特别認真,經常備課至深夜。他對我們非常關心,将他的經驗亳無保留地傳授給我們。特别是對我,付出了更多心血。在全國分析同業會上,他總是将我推到前面。他手把手地教我、幫我修改教材。如前所述,我們的教材實際上是他多年教學經驗的總結,但在署名時,他一再推讓,隻答應當最後一名作者。”

 

  

 

  “受張先生影響,我也重視年輕人的培養,讓他們挑大梁。我認準了李克安作接班人,他不僅業務好、能力強,且學風正。在給89級上分析課時,我堅持讓他一人講,我當助教。他一再推辭,我說‘你在上面講,我在下面聽,更便于幫助你。’事實證明李克安是一位很好的老師,深受同學歡迎。”

  “如今分析教學已傳了四代了,都是一代幫一代。目前的教材是代代加以修改增添的成果,已是第四版了,那是我們集體勞動的結晶!我們是長期相互關心幫助的好團隊。分析課的老師都是非常關心學生的,一直深受學生的敬愛。他們也非常關心我,每當過年、節日和我生日,總要看望我,給我祝壽。平時對我生活也是特别關心照顧,即使目前我住到郊區老年公寓,仍然如此,我好感動啊!”

 

  

 

  彭老師不僅在學生中有很大聲望,對朋友、教研室同事等也是一片熱忱。她特喜歡給别人慶祝生日,1962年她給教研室五位同事辦了五十歲生日祝賀聚會,為此還在文革中受到了批判。但文革後她還是堅持給教研室每位過整壽的朋友慶祝生日。“分析教研室”改為“分析研究所”後,原教研室成員陸續退休了,為加強朋友間聯系,彭老師最近逐個看望了在京的朋友并拍照,做成“健在的分析教研室朋友們”圖片,加上以前她做的“去世老師”圖片,以及她做的“我們的分析教研室”PPS,編成專輯,發給大家作紀念。

  彭老師不僅在工作上競競業業,樂于助人,為家庭也付出了很多。她的愛人李标國教授為稀土分離做出了很大貢獻。徐光憲院士提出“串級萃取理論”,而後根據實驗結果找出稀土分離的方法,為國家做出重大貢獻,獲國家最高科技獎。但在八十年代,徐先生年歲己高,不便下廠,是李标國教授前後帶領十多位大學生、研究生到工廠去做實驗。李老師長年駐守在工廠,根據徐先生的串級理論,指導學生、改進工藝。他不斷地往返于學校和工廠間,向徐先生彙報工作進程,聽取徐先生指示。在彭老師搬家時,李老師半年未回,還是學生們幫助搬的。他們轉戰全國東、南、西、北各稀土工廠,幫助建立、調試生産流程,十分辛苦。李老師身體不好,轉氨酶指标一直不正常,但始終抱病工作。李老師的工作獲得諸多項獎:國家自然科學集體獎、個人獲得亞州化學學會頒發的“經濟發展貢獻獎”、“全國和北京的優秀教師和先進科研工作者”等等,還獲得“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号。但李老師終因過度勞累,最後腦溢血倒在江蘇瀝陽稀土廠的現場。為此,彭老師提前退休照顧他十五年,直到2007年李老師去世。

 

  descript

 

  因兒女都不在身邊,彭老師于2021年搬到北京市昌平區的金手杖老年公寓。彭老師古道熱腸,她懷着滿腔熱情對待每一位朋友:組織年、節聚會,給朋友們過生日。所以她走到哪裡,哪裡就有歡聲笑語,每個朋友都愛在她身邊。即使在新冠疫情期間,仍有不少學生來看望她。今年疫情好轉,九個月裡就有40多位學生來看望。來的客人們除了感受到彭老師陽光般的關愛,還會享受到美食:酒釀雞蛋小丸子、杏仁豆腐、椰奶西米露便是她的傑作,大家贊不絕口。彭老師雖年近九十,生活仍然充實、愉快,臉色紅潤、快言快語、中氣十足。行動起來還是風風火火,這是她老人家的福,學生們的福,也是北大的福!

 

  

 

  非常湊巧的是,我們在訪問彭老師時,正好一位頗有雅趣的鄰居來給彭老師送了一幅詩配畫作為生日禮物,我們以此作為本文的結尾。

 

  

 

  采訪記者 | 郭九苓、高珍、王穎霞、裴堅

  錄音整理 | 郭九苓

  圖文排版 | 祝晨旭

  文字編輯 | 郭九苓、彭崇慧

  審核 | 彭崇慧、高珍

教師ftp
在線辦公
TOP